嫌1分鐘太短?已經很厲害了好麼!

第426篇原創文章

1分鐘能有多久?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非常兩極分化的答案。對有些人來說,1分鐘如同一個世紀那麼長。而對另一部分人而言,1分鐘比眨了一下眼還短……

對於認爲1分鐘太短的朋友們,強烈建議你們親身體驗體驗下面提及的練習。你們一定會重塑對60秒的認知!

來自我母校悉尼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於去年年底和今年八九月份,分別在《自然·醫學》、JAMA Oncology、《柳葉刀·公共衛生》期刊上,發表了3篇研究成果,提示人們,每天幾分鐘的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或中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分別可以將死亡率、癌症發生風險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大大降低!

具體如下:

每天3分鐘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體力活動(英文全稱爲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縮寫VILPA),與死亡風險降低40%相關;

每天5分鐘高強度間歇性體力生活方式(VILPA),與癌症發生風險降低31%相關;

每天1~3分鐘中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MV-ILPA),與死亡風險降低34%、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降低29%相關;

每天3~5分鐘中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MV-ILPA),與死亡風險降低44%、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降低38%相關;

每天5~10分鐘中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MV-ILPA),與死亡風險降低52%、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降低41%相關;

每天不足1分鐘中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MV-ILPA),只要其中劇烈運動佔比超過12%,也能顯著降低死亡風險;而只要其中劇烈運動佔比超過15%,也可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在每天中高強度間歇性生活方式累積時長相等的情況下,單次MV-ILPA時長越長,健康益處越大。

簡而言之,這3篇研究想要告訴人們:

如果沒有時間精力大量或長時間運動,每天只要短短几分鐘,也能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量;

千萬別小看了短短的1分鐘,每天1分鐘高質量高強度的運動,就能遠離死神好幾年;

運動能力不足、做不了高強度運動也沒關係,降低點兒難度,也能比不運動的人笑得更久;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適度延長這類運動時長,健康益處必然越大。

小結:動了就比不動強,1分鐘也很厲害!

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發表的這篇裡,受試者平均年齡61.8歲(女性佔56.2%,男性佔43.8%),都是平時不怎麼鍛鍊的,在參與研究並被隨訪的這7.9年裡,7×24小時佩戴加速計以獲得精準的數據。

哪些運動屬於中高強度

首先,科普一個概念:代謝當量(梅脫,英文縮寫MET)。

MET是人體維持靜息代謝所需要的耗氧量(一般指安靜且坐位狀態)。它也被作爲運動強度的衡量單位,指的是運動時的耗氧量與安靜時耗氧量的比值。

1MET≈250毫升/分鐘或3.5毫升/公斤/分鐘被消耗的氧氣,2MET≈500毫升/分鐘被消耗的氧氣。以此類推。

中高強度運動,一般指運動強度爲3~6 MET的體育運動,即每分鐘耗氧量約爲750毫升~1500毫升的運動。例如:每小時6公里的快走、體力消耗較大的家務勞動(擦窗戶、擦地等)、每小時16~19公里速度的騎車等;

高強度運動,一般指運動強度>6 MET的體育運動,即每分鐘耗氧量>1500毫升的劇烈運動。例如:每小時10公里的跑步、搬運重物、每小時22~26公里速度的騎車、籃球比賽、足球比賽、較高強度的體能訓練(跳繩、開合跳、波比跳、俯臥撐……)等。

短時長的中高強度運動能減肥嗎

答案是:必須能!當然,同時也要適當管住嘴。

我既往的一篇推文裡,曾經強烈安利給大家每天7分鐘運動瘦身法,另一篇推文則有理有據地建議能力較強的同學們嘗試HIIT。大家可以動動手指頭複習下下:

文末感嘆

悉尼大學研究團隊的這些研究成果,對都市社畜真的超療愈。996高強度工作生活壓力下,大多數人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週不少於150分鐘中高強度體力活動的建議,心有餘但力不足。也難免會在內心埋下一個小憂傷:是不是運動不達標的自己很容易早衰啊?

但是,當我們知道,哪怕每天只有1分鐘,也能挽救自己躺平的驅殼和靈魂……內心必須狂呼:我又又又又可以了!!!

今日份拯救貼到此結束,恭喜耐心看到文末的你,離愛自己又近了一步~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記得給公號加 ⭐️星標哦

否則可能隨時找不到我

遂謙碎碎念

1分鐘也是愛!

小屋主人簡介

劉遂謙:澳洲DAA認證註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註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悉尼大學臨牀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牀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營養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衆多雜誌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五套母嬰類圖書,著有《寶寶餵養7堂課 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一書。17年面對臨牀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衆號平臺:Liu_suiqian

參考文獻:

Stamatakis E, Ahmadi MN, Gill JMR, et al. Association of wearable device-measured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mortality. Nat Med. 2022;28(12):2521-2529. doi:10.1038/s41591-022-02100-x

Stamatakis E, Ahmadi MN, Friedenreich CM, et al.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Incidence Among Nonexercising Adults: The UK Biobank Accelerometry Study. JAMA Oncol. 2023;9(9):1255-1259. doi:10.1001/jamaoncol.2023.1830

Ahmadi MN, Hamer M, Gill JMR, et al. Brief bouts of device-measured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people who do not exerci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3;8(10):e800-e810. doi:10.1016/S2468-2667(23)00183-4

Fiona C Bull, et al.,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Br J Sports Med, DOI: 10.1136/bjsports-2020-10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