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威?美論壇:若我國禁止美加入我國空間站,老美有權將其擊落
導語
我國建成的天宮空間站成功迎來了現場人員的進駐,這極大的打破了美國一手包攬太空領域的長期壟斷。
美國在太空領域始終保持其絕對的領導地位,他們完全有能力通過收買我國的科學家制止我國的科研計劃,但美國之所以不這麼做是因爲美國在此領域的技術是通過其他國家的技術鎖死的。
但是美國這也不是我行我素的背景,實際上是美國爲了不讓夜郎自大而保留的一手牌。
由於中國的科研大門很難打開,甚至中國的科學家連NASA的大門都無法觸碰。
於是美國專門制定了一條“沃爾夫條款”,限制中國與NASA的合作,並且只有在符合這條款的前提下,才允許與中國科學家合作。
“沃爾夫條款”的出臺。
“沃爾夫條款”的出臺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然而在中國完全建造出自己的空間站後,美國便開始認慫。
自從美國撤回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邀請後,中國便專心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如今中國的空間站已經建成,然而美國仍舊憂心忡忡,似乎在面對這一挑戰的同時,戰戰兢兢。
那麼美國對我國的這種恐慌從何而來呢?
首先要明白:“沃爾夫條款”出臺的背景。
衆所周知,美國在太空領域一直佔有主導地位。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甚至認爲太空探索是自己的一項“特權”。
然而,隨着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也越來越顯著。
這讓美國感到威脅。
作爲冷戰期間的“老冤家”,美中之間的競爭從未停息。
在太空領域的競爭更是如此。
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中國航天科學家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之間的合作。
該條款以前NASA任職人員Franklin Chang-Diaz 的中文譯名爲名。
Chang-Diaz是一位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出生於中國,是NASA的驕傲。
當中國政府希望他能幫助他們進行航天合作時,他拒絕了,並寫下了這條條款。
因此這條款被起名爲“沃爾夫條款”,相當於一種消遣和諷刺。
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這些條款背後包含着美國對於中國這種恐慌的真實原因。
天宮空間站建成。
中國在太空事業上的努力向世界證明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在這一任務上,中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而此次中國的“天宮”號空間站正式迎來第一批乘員,這標誌着中國造的空間站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
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機會從未如此接近,但美國卻對我國的成就感到焦慮。
甚至,美國的科學家還表示:“如果中國不讓美國的宇航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中國有權將美國的宇宙飛船擊落。”
這一言論引發美國航天界的激烈討論。
美國航天局院長比爾·內爾森隨後也表示:“如果中國不允許美國的宇航員進入中國在三天內建成的空間站,那麼美國可能會將其視爲意圖對美國施加壓力的行爲。”
這種懼怕和威脅讓中國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然而,中國的外交部很快就對此事作出迴應,強調中國的空間站來者不拒,沒有排外性。
中國空間站最大的一個積極意義就是爲全世界提供一個開放的國際合作平臺。
國際空間站的主管機構“國際空間站交互操作系統傳遞協議”委員會副主席兼俄羅斯航天局副局長瓦列裡·科爾佐夫表示,目前有17個國家參與其中。
萬一有一天美國的航天局能夠與中國合作,將會擁有一個“萬國空間站”。
中國的航天專家表示:“此次中國的空間站迎來了第一批宇航員的入住,是我國在太空領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創新。”
美國對我國產生恐慌。
儘管中國的空間站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然而美國仍對這一成果感到不安。
但中國的空間站並不屬於我國,而是屬於全世界的,由全世界掌控。
中國所做的只是爲世界建造了一個研究基地。
這比美國建造的“國際空間站”要大得多。
並且我國產生的科研成果也會對全世界開放。
在空間站建造初期,國際空間站就是一箇中國人和中國科技疊加的現代奇蹟。
因此美國對中國空間站的恐慌來自哪裡?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空間站的軍事性質。
美國一向宣稱中國空間站將“軍事化”,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中國的空間站是和平的,不能用於軍事目的。
美國的說法只是爲了自身利益,卻無視自己的雙標準。
二是技術封鎖。
美國可能會像對待“國際空間站”那樣,對中國空間站進行技術封鎖。
然而中國的技術封鎖水平遠遠超過美國的想象,甚至在許多領域都領先美國。
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不容小覷。
同時,中國還可以通過其他合作伙伴彌補被美國封鎖的技術。
美國認爲通過封鎖技術就能阻止中國的發展,這是大錯特錯的。
結語
總之,面對美國的恐慌,中國應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
中國的空間站不僅是國家的榮耀,更是全人類的福祉。
中國將在太空領域繼續書寫新的篇章,爲人類的未來貢獻智慧和力量。
未來的太空是屬於國際社會的,中國的空間站將爲全球的科學家提供一個開放的研究平臺,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