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外資受影響,重振經濟遇阻礙!美媒:德可能削弱對華投資審查計劃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欣】“德國考慮削弱審查中國投資的計劃。”《華爾街日報》28日以此爲題獨家報道說,德國正考慮給政府加強對中國投資審查的計劃瘦身。熟悉該計劃的消息人士透露,由於擔心強化投資審查可能會損害柏林方面重振經濟的努力,決定弱化擬議中的外國投資審查法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報道認爲,這種想法的變化可能引起西方盟友的擔憂。
《華爾街日報》稱,儘管德國國內對中國“間諜活動”日益感到擔憂,但兩國仍在外交上保持友好關係。德國總理朔爾茨2021年當選後,與前總理默克爾多年來奉行的友好政策背道而馳,不僅收緊對敏感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政府對外國投資和出口的擔保,還以安全爲由禁止多項中國在德投資。去年夏天,德國政府公佈首份中國戰略文件,將中國稱爲“合作伙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並敦促“去風險”,減少對中國市場以及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賴。
幾乎在同一時間,柏林開始制定一項新的投資審查法案。《華爾街日報》援引去年夏天德國經濟部的一份文件對該計劃的描述稱,該計劃提議賦予政府新的權力,以審查外國投資的安全風險,並將其監管範圍擴大到新的投資類型。報道稱,雖然只是間接提到中國,但德國官員和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是隱含其中的目標。根據該文件,可能受審查的新投資類型包括“量子技術、先進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新建投資,即創建新業務而非收購現有業務。德國經濟部還建議增加一項兜底條款,允許對德國研究機構與外國合作伙伴在關鍵領域的合作項目進行審查。
如今,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雖然尚未做出最終決定,但上述兩個想法都可能被放棄。一些德國官員認爲,政府可能不會起草新法案,而是修改目前界定政府投資審查權力的一般規則,這是一種更常見的做法。這些官員表示,儘管變動後不如之前雄心勃勃,但這種做法仍可能賦予德國政府新的權力,例如,對某些企業內部重組或向外國投資者轉讓專利進行審查。
德國政府發言人拒絕置評,但表示“投資審查旨在避免對德國的安全和公共秩序構成風險。與此同時,保持對外國投資的開放態度也很重要。”報道援引經濟學家的觀點稱,新建投資通常是有益的,並受到政府歡迎,因爲它們可以帶來資本、就業機會,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帶來專有技術。報道提到,中國在歐洲的新建投資正在快速增長,目前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榮鼎諮詢公司和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在歐新建投資首次超過併購投資。榮鼎諮詢中歐經濟關係高級分析師塞巴斯蒂安表示,“很難說新建投資存在風險。這取決於對國家安全的定義採用什麼尺度。”
“投資者不願紮根”,德國電視二臺今年3月援引會計公司畢馬威的一項調查報道稱,對投資者來說,德國被選擇作爲商業地點的排名僅處於中等水平,過度的官僚主義(61%)和高昂的能源成本(57%)被認爲是投資最大障礙,其次是數字化、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法規的不足以及缺乏對技術的開放(31%)。《環球時報》特約記者25日採訪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時,遇到不少中國企業。主辦方稱,今年有1175家中國企業參展,在所有展商中佔比超過1/4。他們對與德國企業合作很有興趣,認爲兩國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但也表示現在與德企合作,投資阻力越來越大。記者看到多個寫有中企名字的空展臺,一些中國展商猜測,這些企業可能沒拿到德國簽證。
《華爾街日報》稱,德國官員表示,柏林方面正計劃於今年秋季舉辦一場高調的會議來吸引國際投資者。德國官員透露,柏林方面還對歐盟審查歐洲企業對外投資的提議持懷疑態度,擔心這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繁瑣程序。
據德國聯邦議院官網10日消息,在當天舉行的公開聽證會上,經濟委員會討論了中德經濟關係。聽證會是基於基民盟/基社盟議會小組提出的動議進行討論,即是否應成立一個委員會審查德中之間與安全相關的經濟關係。德國工商大會(DIHK)下屬的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中國部負責人科尼格在會上指出,DIHK不認爲設立該委員會是絕對必要的,但希望改善德國的區域政策並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以商業爲導向……必須減少官僚主義,以便德國保持競爭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