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威馬的維權題,不只留給威馬

儘管威馬汽車做了澄清,但數萬名威馬車主可能要迎接最壞的結果。

董事長"跑了",客服消失了,智能不見了。工廠停擺,經銷商撤店,供應商斷供……在此之前已負面纏身的威馬汽車還在加速墜落。

它曾渴望靠IPO拿一筆救命錢,這個計劃一再告吹,威馬最終陷入一場惡性循環。等沈暉回過神來,再想擁抱資本市場,才發現世界已經變了。

沒錢了,最後可能連命也沒了。

滾燙的熱錢,沒能燒出一個成功的威馬。快速發展的新能源車行業,典型的特徵是高投入、高風險、低迴報。

而威馬又是典型中的典型,威馬的融資金額比蔚小理任何一家都多。錢多,花錢也都是大手筆。自建工廠和自研電池等重資產模式,又讓威馬燒光數百億投資後岌岌可危。

讓人細思恐極的是,威馬是一面鏡子。技術研發、產品迭代、生產製造、渠道拓展、服務生態等都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威馬無限接近成功,又離成功越來越遠。對於每個造車新勢力來說,"卷"不動了,掉隊了,失策了,都可能成爲下一個威馬。

由於集中度低、市場格局分散,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維權面臨難上加難的局面。大大小小百餘家經歷一場生生死死的優勝劣汰,倒閉、破產可能是行業今後的通病。

企業自身債務難解、員工欠薪之外,數萬車主維權的權益沒了着落。車機App運營不穩定,車輛剮蹭後無配件維修,一切後顧之憂都沒了解決之道。

和傳統車企不一樣,新能源車的邏輯是智能升級帶來用戶體驗。這種模式讓車企將售後、用戶數據、維修等話語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不同車企差異化競爭,彼此"水火不容"。零部件、核心技術有各自的特點,內部升級革新快。誰也幫不了誰,後續的維修成本高昂。

傳統車企普遍車型種類衆多,往往不會因爲一條業務線的失利而"整車"顛覆。換句話說,新能源車不是傳統車企業務的全部,車主的維權至少不會求助無門。

而一旦一家新能源車企出現危機,車主的維權會陷入空前被動的境地,就像威馬車主面臨的困境,在於能救他們的只有威馬,形成了尷尬的閉環。

聚集車主投訴的車質網顯示,與威馬汽車有關的大量投訴,經常會被歸納爲一個綠色圖標顯示的問題即"配件爭議、無零配件"。

保有量越少的車型,配件供應商越少,救起來越難。一旦企業破產,原廠不生產配件了,車主維修苦於沒有配件,環環相扣進入了死衚衕。

威馬倒下了,車主怎麼辦?這不是留給威馬自己的考題,而是整個中國造車新勢力必須回答的問題。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