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壓力下興業銀行金融科技“佈陣”謀變:引入兩位大咖重塑條線架構,高層冀望“儘快顯效”

財聯社6月23日訊(記者 樑柯志)受到息差擠壓,作爲各家銀行成本大頭的金融科技,近來多有各類削減傳聞流出。此前,離職平安加入興業銀行擔任科技管理部總經理的唐家才,也一度被傳言能躋身首席信息官行列。

然而6月21日,興業銀行公告,董事會同意聘任唐家才爲首席信息官,這也確認其再次獲得在股份大行一展拳腳的機會。同時,也從側面印證興業銀行並未因爲利潤承壓,而在金融科技投入和佈局上有所縮水。

事實上,在金融科技佈局方面,興業銀行股東大會上傳遞出的最新信息並不止於此。財聯社記者注意到,6月21日興業銀行還公告一位新任獨立董事朱玉紅,爲原建信金科董事長,長期在建行系統,曾任建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負責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推進。

6月20日,一位知情人士對財聯社表示,朱玉紅獲聘任獨立董事,還是希望她能憑藉過往在建行、建信的經驗和資源,在董事會層面、戰略層面對興業銀行的金融科技貢獻部分力量,與負責執行的唐家才形成某種程度的互動。

不過,投入不縮水並不意味着打法不變陣。財聯社記者瞭解到,在唐家才5月到興業銀行不久,整個科技條線就開始架構調整。很顯然,面對息差收窄的趨勢,銀行對於金融科技降本增效的期待將會更加迫切。

在6月20日上午2023年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呂家進在董事會工作報告也強調“將科技投入作爲促進發展的關鍵要素,與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工程項目有效結合,推動科技投入儘快顯現效能”。

金融科技投入不走回頭路,但是要儘快顯現效能

6月20日,興業銀行相關人士表示,興業銀行一直未設有行長助理一職,首席官和董秘相當於他行行長助理級別;按照監管相關要求,總行首席需要董事會通過聘任才能向監管申報,因此,唐家才先到任部門總經理然後再申請首席信息官資格。

在唐家才5月到興業銀行不久,整個科技條線就開始架構調整。

據5月30日興業銀行官方公衆號消息,在組織架構上,興業銀行從“一委一部一司”發展到現在的“一委四部一院二司(數字化轉型委員會、科技管理部、數據管理部、數字運營部、安全保衛部、金融科技研究院、興業數金公司、興業普惠科技公司)”。

其中新設的數字運營部,在6月20日董事會報告中是這樣描述“持續優化科技體制機制,新設數字運營部,探索數字化運營新模式,穩步推進數字化轉型”。

董事長呂家進在股東大會上表示,興業銀行實施科技人才萬人計劃,目前達到8000餘人;同時加快科技基礎設施提升,啓動貴安、上海數據中心建設。

呂家進還強調要“全員學科技、懂科技、用科技”。

由此可見,在唐家纔到位領銜興業科技條線之後,在科技人才和硬件投入還會繼續。

據興業銀行2023年年報,興業銀行在加大科技投入。2023年該行信息科技投入83.98億元,同比增長1.78%,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爲3.98%。截至報告期末,興業銀行科技人員7828人,較上年末增長16.85%,佔員工總數比例爲13.91%。

對於興業銀行目前科技投入成效,行長陳信健在股東大會透露部分信息稱,5月末,手機銀行有效客戶較年初增長5.42%;興業普惠平臺註冊客戶數、認證企業數較年初分別增長50%和39.4%;銀銀平臺機構投資保有規模較年初增長78%等。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呂家進、陳信健作爲興業銀行一二把手,均在講話中提到科技投入已經進入“收穫期”,側面表明對興業銀行下一步對科技建設顯現成效的迫切心理。

董事會層面引入金融科技大咖,科技資產想象力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6月21日興業銀行還公告一位新任獨立董事朱玉紅,爲原建信金科董事長,長期在建行系統,曾任建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負責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推進。

根據董事會分工,朱玉紅兼任風險管理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成員。

在平安銀行兩年,唐家才展現的場合並不多。在2023年6月,唐家纔在公開場合分享了平安銀行的實戰經驗:“目前我們正在推進的智能化銀行3.0的工作,打破了傳統銀行以產品和部門爲邊界,我們採取’以客戶爲中心,以數據爲驅動’的核心思路,通過深度的KYC(Know Your Customer),進一步地瞭解客戶對於產品和服務的偏好,通過智能推薦讓客戶獲得所需要的金融服務。”

同時,平安銀行正在試圖通過深化數字化和線上化經營等做法,提升普惠金融能力,把“真普惠、真小微、真信用”落到實處。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這與朱玉紅在建行的思路有相似的地方。

在朱玉紅時期,普惠金融戰略被作爲建行新金融三大戰略之首,希望藉助科技力量,“跳出金融做金融”,改變傳統做大企業、 大項目的思維定式和固定運營模式, 引導全行將戰略重點轉向大衆市場,深度拓展小微、 雙創、 涉農、 扶貧等民生領域,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朱玉紅在建信金科還率先提出: “希望通過建信金科給市場傳達一種信息, 建信金科公司的成長爲銀行注入了全新的科技資產,市場對建行不應該再採用依賴淨資產等傳統指標的估值方法,而是要用更具成長性的眼光、 以更靠近科技型企業的邏輯來看待銀行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