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作不朽 今晚薪傳再現

《薪傳》於1978年首演,音樂人馬世芳當時7歲,家人帶他看舞,他永生難忘。他表示,「這部作品帶我們理解先民開墾的身體表現是什麼,要蹲、要慢,第一代舞者是這樣慢慢組織起來。」

馬世芳反芻舞作內容,他表示,先民們下定決心要度過黑水溝來臺,是帶了一種決心,「裡面有一位女性角色指着遠方,像是在說:我們就去吧!然而,到了臺灣之後,一切是如此陌生,要拓荒、要開墾。這羣來臺的新移民,有人懷孕生子,代表真正的生根落戶;然而,新生兒的父親卻因爲工作而過世,大家都很哀痛,新生與死亡,《薪傳》是如此單純。」

馬世芳表示,這部舞作不只是中文世界的人有所共鳴,「美國人看了也會聯想到:我們的祖先同樣是移民者。而黑水溝作爲象徵,不只是臺灣海峽,也是從新生到重生,從生到死的過程,可以和人共鳴。」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14歲時在嘉義第一次看《薪傳》,「對錶演藝術還沒任何概念的我一直在思考,剛剛『那是什麼』?一直到技術人員出來拆臺了,我還站在原地,還請技術人員幫我簽名,對方說他不是舞者,但我還是請他幫我簽名,因爲一切都太震撼了。」張敏宜表示,帶着這個記憶成長,也無形中成爲她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