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俞萱推薦 5至30歲的共讀書單

吳俞萱推薦二十歲年輕人讀《依海之人》,藉着此書思考如何喜歡自己。(左岸文化出版)

「共讀是一輩子都存在的事!」詩人吳俞萱的共讀推薦書單,希望是從5歲到30歲的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都能維持着親子間的互動與共學成長。

吳俞萱推薦家長可與5歲的孩子共讀繪本《野溪怎麼了?》希望孩子在啓蒙階段就有機會意識到:不說話的大自然也會受傷,一起思考繪本里出現的生物有哪些?野溪整治和自己的關係如何?吳俞萱說:「必須要有感覺才能與自然連結,才能心動或心動,關心環境,並習慣把自己放入其中。」

針對10歲的孩子,吳俞萱認爲不妨一起讀《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從兒童的眼光,透過故事告訴大人「我希望怎麼被對待」,是一本讓孩子讀得懂的兒童權利公約之書,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人權,也讓父母意識到應重視孩子的需求,受傷與願望,「如果孩子說想淋雨是可以的嗎?」孩子有權告訴父母想做什麼,並尊重自己的失敗。

與15歲的孩子,吳俞萱建議共讀《沙丘之女》,該小說是日本前衛文學代表作家安部公房的經典作品,主角被迫丟進了沙丘,人生突然失控,正可讓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共情,小說中也暗示着適者生存的定律,讓孩子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爲創造者,以投入自己渴望的創造,找到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權。

與20歲已成年的「孩子」共讀,吳俞萱推薦《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雖是一本關於斐索人怎麼吃、怎麼捕魚、怎麼造船,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面對生與死的民族誌,卻也彰顯了該民族「以行動創造自己的存在價值」的認同,希望讓準備步入社會,面對龐大體制可能感到無力、焦慮的年輕孩子,藉着此書思考如何喜歡自己,如何由自己來定義自己。

電影導演韋納.荷索的《冰雪紀行:荷索的慕尼黑-巴黎日記》是吳俞萱推薦與25歲孩子的共讀書。荷索聽聞自己的恩師與伯樂--蘿特艾斯娜病重,且生命將危,他立時決定從慕尼黑步行到巴黎,當時是冬天,他全身上下只有一件夾克和一小包行李,但荷索堅信,只要他做到了,艾斯娜的病就會好起來。此書便是他途中的日記,以此書來分享「相信自己能改變環境」的意念。

與30歲孩子共讀楊士毅的《沒有門檻的幸福》,一方面是家長在此階段也步入高齡,30歲的孩子可能也覺得自己已定型,在此時更重要的課題是能不依靠別人把自己照顧好,也許開始意識到認識自己也是個門檻,但也意味着只要門檻在我們身上,只要願意開始,改變隨時都可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