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對單個商業航天項目最高支持3000萬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實習生 嚴思琦 通訊員 唐詩

前有領跑,後有追兵,武漢商業航天產業如何振翅高飛、競逐上游,避免“起大早趕晚集”的尷尬?

7月16日,武漢發佈《推進商業航天突破性發展若干措施》(簡稱《措施》),將舉全市之力打造全國商業航天高地,助推我省商業航天產業加快崛起。

最早獲批的國家級商業航天基地

對武漢而言,商業航天產業的主戰場一直在新洲區。

2016年8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航天科工集團落子新洲。由此,新洲建設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併成爲相關國家發展戰略承載地,被命名爲“中國星谷”。

今年1月5日,武漢國家商業航天基地(中國星谷)實現中國航天發射首個開門紅,以“一箭四星”方式將天目一號星座4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國內商業衛星星座最快組網紀錄。這裡生產的快舟火箭正式邁入批量生產、批量總裝、組批發射的產業化“快頻”發射階段。

一路之隔,也是熱火朝天。年產240顆衛星的衛星產業園正在“下餃子”,實現全自動批量化生產,以滿足日益旺盛的市場需求。

從過去的菜園子到佔地面積68.8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區,拓荒者們可謂篳路藍縷。如今,沿着航天大道,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行雲工程、磁電產業園……10多個產業集羣拔地而起,星羅棋佈。經過7年建設,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的產業主鏈已經基本成型,擦亮了湖北打造商業航天產業的金字招牌。今年上半年,又有一批新的配套項目落地開工建設。

去年14個省市出臺支持政策

談到商業航天,繞不開美國商業航天公司——SpaceX,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馬斯克。其火箭可複用技術的首次成功運用,大幅度降低了航天活動的成本。

隨着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商業航天領域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和變革,呈現出萬億級的廣闊市場。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並將其定義爲新增長引擎和新質生產力,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近年來,商業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出。截至目前,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經超過500家,2019—2023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由0.84萬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今年有望突破2萬億元大關。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我國就有14個省市出臺政策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如北京市出臺了未來產業創新實施方案以及航天產業發展計劃,上海市出臺了佈局衛星製造、火箭發射、地面設備等全產業鏈行動計劃等政策。

今年以來,全國商業航天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北京、上海、海南、陝西、安徽等地,重點政策接踵而至,紛紛加碼助力。除此之外,商業航天領域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在近3年的國內商業航天賽道中,火箭製造和衛星製造的融資數量和披露金額都是最高的。

鼓勵“揭榜掛帥” 遴選應用場景

今年5月,我省發佈《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商業航天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商業航天創新發展高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0項以上,全省商業航天及關聯產業規模爭取突破1000億元。

在此基礎上,武漢結合火箭發射、衛星製造、北斗導航等科技領先資源進行優勢互補,一體化整體推進。瞄準產業鏈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以一盤棋的思路,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集羣的“加速跑”。

《措施》一大看點是“揭榜掛帥”。以“軍令狀”等方式支持可重複使用火箭研發、衛星通導遙一體化、航天配套分系統、空間信息應用等商業航天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給予單個項目最高3000萬元支持,並賦予技術路線自主選擇權和資金使用支配權。

“激勵性很強,對於我們正在進行中的火箭重複回收試驗研發可謂‘及時雨’。”作爲中國商業航天的“先遣隊”,位於武漢“中國星谷”的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成功完成重複使用技術垂直起降試驗,研發人員正在自研最前沿的商業航天賽道——液氧甲烷發動機,該發動機可作爲“心臟”,應用於未來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

商業航天能夠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實用化,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有大量的應用場景,從而降低成本,不斷改進並與市場接軌。爲此,《措施》提出,擴大商業航天場景應用開放,每年遴選10個商業航天應用示範場景項目。同時,支持商業航天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應用領域。做大做強武漢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放開城市、農業、氣象、交通等實用領域,大力拓展衛星遙感影像應用場景落地。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