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他到底做了什麼惹人厭的事?

武漢一小學一年級的家長,每天放學後都會問孩子:“今天有沒有被打?”這並不是因爲他孩子特別調皮,反而是因爲班上轉來了一名新同學小明(化名),經常打人,搞到全班的家長都異常緊張,每天都擔心自己孩子被欺負。

後來事情越演越烈,班裡的40多個孩子家長,還一起寫了一封“請願書”希望小明可以轉學。

事情鬧到這麼大,主要是因爲這個班裡來了插班生小明,經常打人,據說班上的每個孩子都被他打過,一個家長表示他還踢了自己孩子的隱私部位,踢了3腳,孩子特別疼,導致自家孩子都害怕上學見到他了。

剛開始,家長都以爲這只是孩子之間的打鬧,可逐漸發現,這不是個別事件,班上其他同學也都被他欺負過,雖然家長都有跟老師反映情況,但大家都明白,老師也不能時時刻刻跟着他,總不能等到悲劇發生纔來管吧。

前幾次,老師知道後,也會把小明家長喊來,當時小明的媽媽道歉態度都比較好,還寫了保證書。被打的孩子家長也願意原諒小明,給他改正的機會。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但後來小明不僅沒改變,還三番四次地無故毆打其他同學,甚至威脅同學不準告訴家長。

家長得知後都非常憤怒,這纔有了後面集體寫“請願書“要求小明轉學一事。

據瞭解,小明今年7歲,其實之前他媽媽就帶他去醫院檢查過,顯示多動症,但是醫生沒給開診斷證明或是開藥。所以,小明媽媽認爲,小明的這些表現只是因爲他想跟同學玩,但他不能正常地去交流,然後才用手拍一下或打一下(同學),就覺得事情並有沒有這麼嚴重。

可她以爲的孩子可能跟實際情況並不相同,畢竟班上這麼多同學都有這個反饋,肯定就不是打鬧一下這麼簡單,後來家長們也報警處理了。

4月2日,在警方的協調下,小明媽媽向此前被打的一學生家長簽了一份安全保證書,承諾一旦再發生毆打、辱罵、恐嚇等傷害全班同學的行爲,就主動讓小明轉學。

目前小明媽媽沒有讓小明上學,學校讓小明改好了再回去學校,但其實需要改成什麼樣,其實也沒有一個標準。

其實當發現孩子有問題後,家長應該做的是積極面對,不要逃避,該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就檢查,該治療就治療,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到正常的社會環境中。

針對小明這樣的多動症孩子,父母、學校以及社會都應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生活和學習環境。

首先,父母可以在各個渠道多方面,深入瞭解多動症的特點和治療方法,積極與醫生、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溝通,爲孩子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多動症不僅影響孩子的行爲,還可能影響他們的情緒和社交能力,因此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父母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行爲療法等多種手段,幫助孩子控制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其次,父母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多動症孩子往往因爲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而感到沮喪和困惑,父母應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積極的心態。同時,父母也應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在學校方面,老師應針對多動症孩子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可以通過調整課堂環境、增加互動環節等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專注力。此外,學校也可以加強家校合作,定期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同時,社會大衆也應提高對多動症等特殊兒童的認識和接納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應該被平等對待,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權。對於特殊兒童,我們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轉學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對於多動症孩子來說,換一個環境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問題,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敏感,新的環境也會給他們帶來不確定性,讓他們變得沒有安全感。

相反,積極尋求專業治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強家校合作等纔是更爲有效的途徑,也希望大家對這些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