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外交時期 大陸只能躲着看我外館開幕

林孝庭表示,兩岸「漢賊不兩立」、「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等「三不政策」,在1985年亞銀(ADB)會籍案、1986年王錫爵劫持華航貨機案協商時,已浮現「務實外交」思維。1988年李登輝繼任大位,隔年天安門事件,爲「務實外交」發揮第一個重要作用,譬如我駐秘魯代表處1990年底舉行改名開幕典禮,英國外交官回報倫敦稱,中國大使館官員只能躲在外頭遠望,不敢抗議。

林孝庭說,第二是充分運用經貿外交牌,1991年閣揆郝柏村推動規模3000億美元的「國建六年計劃」,1991至1993年高峰期,歐美突破往年限制,紛派遣部長級以上官員訪臺。臺方便充分利用像是英臺開發新客機「臺翔」合作案,施壓英方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等要求。

林孝庭認爲,「務實外交」第三個關鍵因素是兩岸關係。李登輝利用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兩岸在國際對等的有利形象,於一個月後5月起,積極加速臺灣國際參與,全方位遊說世界各國支持我「重返聯合國」。

整體看來,1994年是李登輝「務實外交」的關鍵年,「六年國建」經貿牌失靈、歐美各國逐漸與北京改善關係、千島湖事件罵中共政權「土匪」、重提「臺灣人的悲哀」、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還有過境夏威夷被拒過夜,李登輝機上穿拖鞋睡衣接見AIT理事主席白樂琦等事件。

此後,1995年,李登輝達成第一個踏上美國本土訪問的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大心願,談〈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讓臺灣國際能見度、李登輝聲望雙雙達到最高峰。

林孝庭指出,不過,李登輝返臺不到一個月,1995年7月13日季辛吉攜回北京對美不惜交惡訊號,在白宮與總統柯林頓、副總統高爾、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前國務卿海格會商。柯林頓接受季辛吉美中臺三方重回「一中架構」建議。1998年6月柯林頓訪中,在上海復旦大學提出「新三不政策」:「美國不支持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獨、不支持臺灣加入以主權國家身分爲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講稿正是出自時年36歲白宮國安會幕僚、現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