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顯的風火輪 獨特閱讀時光

吳敏顯寫家鄉宜蘭,多篇文章收錄於港、臺教科書。圖爲他與龜山島碉堡裡的大砲合影。(吳敏顯提供)

(九歌出版提供)

宜蘭壯圍長大,又逢臺灣政治、經濟快速變化的年代,資深媒體人、作家吳敏顯從高中開始寫作、投稿,但他認爲寫作之於自己只是「嗜好」,也像是童年玩的玻璃彈珠,也許總有幾顆珠子滾到荒僻的角落,過了許多日子再拾起,仍能串出過去的快樂時光。

「寫作不是靠年資,就算寫了一甲子,也不是『老師傅』。」吳敏顯自高一便開始寫作,他自謙「別的也不會,連打架都打不贏的鄉下孩子,唯一能抒發的就是寫作了!」1944年出生的吳敏顯表示,自己出生的時代,上一輩很多人不識字,自己這一輩常是上課時,家裡的阿公阿嬤就來學校把孫子叫回家幫農忙,「小學畢業能認自己名字的不多!」

也許算不上大風大浪,但吳敏顯也經歷着「尷尬的時代」,他說:「父親任職的鄉公所,照片中員工有穿日本軍裝綁腿的,有穿中山服、西裝的,各自不同。」書中着墨於這些人,這些餓肚子的鄉下生活戲劇性情節,以及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息。例如,至今想來仍令吳敏顯發噱,在火車上捉弄音樂老師的往事:「當時連音樂都補考,剛好和老師搭同班火車,就在車上站在老師面前開唱,唱完還請老師記得我是某班的某某,留下滿車廂的目光和麪紅耳赤的女老師就閃了。」

〈我的風火輪〉(九歌出版)中吳敏顯憶自己年幼時學騎車,市面上的腳踏車都是成人騎的高大粗重車型,孩子們初期都得采取「鑽狗洞」式,屁股挨不到坐墊上,卻仍能像踩着風火輪的哪吒。鐵馬,更是與吳敏顯大量閱讀乃至開始寫作有不解之緣,爲了能偷偷讀圖書館管理員特例讓他帶出館的課外書,吳敏顯在鐵馬龍頭上用鐵絲綁出譜架,書就放在其上,一路由壯圍騎到羅東的10多公里路,就成了吳敏顯最愉快、不被打擾的閱讀時光。

「那些像是寶藏的書,包括巴金、魯迅、沈從文的著作,都是在書架最上一排『等待處理』區」。當年這些「不正確」的書,默默滋養着吳敏顯,而今他的多篇散文被選入港、臺教課書中,吳敏顯表示這像是和年輕孩子們一起回到課堂裡,心境,彷彿又是那踩着風火輪的少年,也將繼續馳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