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治療入夜腹脹難忍

烏梅丸治療入夜腹脹難忍

患者,女,48歲,1992年10月20日診。

患者1年多來肚臍兩側經常作脹,入夜加重,劇時輾轉難寐;或雖倦極而昏昏似睡,亦每在凌晨2~3時許,肚臍兩側之腹壁脹急而高高膨起,因脹滿難忍,患者必披衣而坐,或下牀散步,且自行揉按良久,待脹滿稍輕,方纔漸漸入眠。

曾經做驗血、B超、ⅹ片、腸鏡等多項檢查,均未發現病竈,經中西藥治療乏效。

檢視歷服方藥,有用柴胡疏肝散、厚朴三物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等疏肝行氣破氣者,有用香砂六君子湯合保和丸半補半消者,有用補中益氣湯塞因塞用者,共約40餘劑,終乏一效。

刻診:症如上述,面帶戚容,略呈青黃色,口苦咽乾,納差,大便不成形、排出不暢,月經先後無定期。

舌脈: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略數,不任重按。

診斷:腹脹(瘨脹)。

辨證:木土失和(肝氣旺、膽火鬱、脾胃虛的綜合性證候。即肝膽與脾胃的整體功能失調)。

分析:具體言之,第一,腹脹在肚臍兩側,其病位顯然在肝經。第二,凌晨2~3時爲丑時,按“子午流注”學說,丑時爲肝經主令之時;腹脹特甚者,肝氣最旺而乘勢凌脾也。第三,面部略呈青黃色,口苦咽乾,爲肝氣旺而膽火鬱,且逆而炎上。第四,納差,大便不成形,排出不暢,爲中土因木乘而呈虛寒之象。

處方:【烏梅丸】。

烏梅40克,北細辛9克,乾薑15克,黃連6克,熟附片9克(先煎),當歸6克,焦黃柏9克,桂枝9克,紅參9克,川椒6克。

3劑,水煎服。

效果:當夜僅服頭煎,至凌晨肚臍兩側未再脹急而高高膨起,次晨起牀自覺腹脹大減。

服完3劑,腹脹完全消失。

隨訪4年未復發。

按:

依我之見,瘨脹一證,實爲寒熱虛實混處。——若遵六經辨證,則涉及厥陰、少陽、太陰、陽明四經;若按臟腑辨證,則涉及肝膽脾胃四個臟腑。涉及面如此廣泛的木土失調證候,泛泛行氣破氣,或半補半消或塞因塞用,均爲不曉此中三昧!

也正因此,對於該病來說,遣選對證之方大不易!——所幸烏梅丸方大異其趣。

方中重用烏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經以斂肝瀉肝(肝以散爲補,以斂爲瀉);又以川椒、細辛、乾薑、熟附子、桂枝之辛溫剛燥,配黃連、黃柏之苦寒,則寒熱剛柔並用,泄厥陰而和少陽。復以人蔘、當歸甘溫補陽明。

合而視之,烏梅丸確實堪稱從整體上綜合調節木土失和證候的最佳複方,所以治療本例頑固性腹脹,奏效快捷而出人意料。

烏梅一藥現代將其歸入斂澀藥類,僅記載其斂肺、澀腸、生津、安蛔之效,而不言其開通暢達之功。

考諸古籍,《神農本草經》謂烏梅能“下氣”;《肘後方》謂烏梅可救治“心腹脹痛”;《本草綱目》引“龔氏經驗方”謂烏梅治“梅核膈氣”。凡此種種功效,非開通暢達氣機而何?古籍上原本有此記載,而拿到臨牀上去驗證,又果真如此,套一句文言說:“復奚疑乎!”。(餘國俊醫案)

更多醫案,關注微信公衆號:醫案匯聚。

支持公衆號請點文末右下角“在看”、“贊”或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