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專訪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執行主席屠光紹

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對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何特殊意義?當下進行中的金融體系深刻變革又對未來的金融人才、金融學科教育提出怎樣的新需求?值此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召開之際,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本屆峰會執行主席、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常務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分享他對中國金融業未來之路的看法。

屠光紹

向國際傳遞中國金融改革聲音

證券時報: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召開在即,請您介紹下舉辦外灘峰會的初衷和今年外灘峰會的舉行有何特殊意義?

屠光紹:外灘峰會連續舉行6年,峰會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個論壇聚齊國內外來自於金融業、實體經濟產業從業者和專家學者,圍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的發展趨勢和變化進行交流,以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國內外更好地溝通和分享思想觀點,促進各方加深對金融功能的認識。另一個目的是通過在滬舉辦該峰會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軟實力和影響力,更好展現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改革進程,傳遞改革聲音。

經過多年的連續舉辦,外灘峰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品牌。今年的外灘峰會繼續聚焦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國際金融四大主題,論壇將更好發揮專業化、國際化優勢,就當前金融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

不過,相比於往年,今年的峰會也面臨一些新形勢:從國內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均對金融如何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做出部署,峰會的召開利於更好形成各方共識,推動新形勢下金融的新發展。從國際看,當今全球經濟金融體系正進行深刻變革,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日趨複雜,面臨深度調整的壓力。在這個背景下,峰會搭建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更好促進中國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好聲音”傳遞到國際上。

證券時報: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均強調要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您曾提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進入3.0版,您認爲3.0版推進得如何?還有哪些需要加快推進的工作?

屠光紹: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分階段逐步推進。我認爲3.0版主要有兩點:一是繼續補短板,二是爭創新優勢。我們需要解決過去1.0版和2.0版中存在的不足,例如直接融資市場的問題、國際化程度不足等。同時,也要聚焦高質量發展,抓住新的機遇,在“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面發力,這兩方面的任務大方向是一致的,也是相互促進的,補短板是爲新優勢提供堅實基礎,新優勢又爲補短板創造動能。

具體而言,3.0版的核心在於“五化”建設,即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綠色化、數字化。其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是我們長期的任務,綠色化和數字化則是根據新的發展需要提出的。

目前,“五化”建設正在推進當中,已經取得一些進展。在市場化方面,市場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市場的產品和工具也在不斷豐富。在法治化方面,我們現在正在建立健全各項金融制度,特別是在當前面臨制度型開放的新要求下,法治化對於金融的制度性開放顯得尤爲重要。在國際化方面,由於我們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因此需要加快國際化的進程,更多參與國際金融資源配置。在綠色化和數字化方面,相關工作也已經在進行中,比如碳市場和數據市場建設進一步促進金融中心的功能提升。

總的來說,3.0版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綠色化和數字化這五個方面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與建設金融強國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比,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3.0版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離不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證券時報:多年來,政策層面一直強調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您認爲當前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對於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屠光紹:提高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從融資角度看,伴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的進步、企業的創新轉型,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無法完全滿足需求,全社會對直接融資的需求相應提升;從投資角度看,居民收入增加、財富不斷積累,單靠銀行存款難以滿足社會龐大財富管理的需要,需要通過財富管理市場體系爲財富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

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全社會對直接融資的需求變得更大更強烈。因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更離不開直接融資的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每篇都需要資本市場,靠間接融資“單腿走”是走不遠的。可以說,儘管過去二十幾年,我們的政策層面一直在強調大力發展直接融資,而近年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重要性顯著提升。

然而,近年來直接融資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不升反降,這與資本市場功能不完善密切相關,使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缺乏基礎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把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抓住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關鍵問題。可以說,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牛鼻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明確了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的核心——投資和融資相協調,同時提出了發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等一系列部署,將爲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供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看,隨着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當前及今後一短時間內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隨着資本市場功能的不斷健全,直接融資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纔會逐步提升。

證券時報:我國融資體系以銀行信貸代表的間接融資爲主,您認爲未來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應如何協調、均衡發展?

屠光紹:雖然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最基礎保障,但還要解決好具體的發展策略問題。我認爲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策略問題就是如何加強銀行體系與直接融資市場的協調配合。我國融資體系以間接融資爲主,銀行體系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分業經營的體制下,銀行體系可以設計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支持直接融資的發展。

例如,銀行資金不能進股市,但可以考慮是否可以更多地爲股權投資機構提供貸款支持,解決股權投資機構的特定資金需求問題。還可以支持銀行擴大投貸聯動的規模等,在既定的法律框架下,形成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有序聯動,既推動銀行體系的發展轉型,又支持了直接融資的發展。

此外,我認爲有必要更多發展併購貸款。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需要多管齊下,除了主動或被動退市,兼併收購也是資本市場配置資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功能,除了上市公司之間的收併購應給予政策鼓勵和引導,爲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而併購貸款又是企業收併購過程中重要的金融工具,銀行可以通過加大併購貸款,做好企業收併購相關的配套金融服務,支持直接融資發展。

優化金融服務供給:三大着力點與三類金融人才

證券時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您認爲我國目前金融服務供給還存在哪些明顯不足?

屠光紹: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也可以看作就是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我國目前的金融服務供給主要在融資體系、供給結構、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三方面有進一步優化提升的空間。

一是在融資體系上,這涉及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均衡發展的問題。金融五篇大文章,篇篇都離不開直接融資,尤其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體系不發達,金融五篇大文章就很難做好。例如,作爲金融五篇大文章“首篇”的科技金融,沒有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金融很難支持好科技創新,因爲股權融資,尤其是風險投資的特點對科創企業的成長是最適配的。

二是在金融結構上,要在現有的銀行、保險、券商、基金等金融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結構。例如,普惠金融的供給結構就還有優化的空間,發展普惠金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信用的風險覆蓋,因此,有必要將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結合起來,共同促進普惠金融發展,這就需要完善政策性金融中風險補償和擔保機制。

三是在金融機構服務能力方面,可以藉助金融科技、數字金融的發展,增強機構在市場拓展、風險防控、服務效率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跨界能力要求,這也是對金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要做好科技金融,就要在技術研發、知識產權認定方面有識別能力;做好綠色金融,就要對綠色低碳認定、定價方面有專業能力等。

證券時報:您提到金融機構服務能力的轉變對優化金融供給非常重要,請問您認爲金融人才在金融機構服務能力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

屠光紹:金融強國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人才是金融體系中的關鍵資源,因爲有別於其他行業,金融是經營風險、管理風險的行業,人才起到關鍵作用。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實體經濟在不斷變化,產業結構轉型、企業發展轉型都在展開,其對金融服務也提出更多需要,對金融人才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變。

經濟高質量發展包含三個方面的重要轉型:一是發展引擎的轉變,從人口規模等傳統優勢向依託科技創新轉變。二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過去注重經濟增速到注重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要素的轉變,從過去依賴土地、人力、技術到現在數據也成爲發展要素之一,且數據要素與其他要素不是簡單的並列關係,它可以爲其他要素賦能。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對着科技創新,面對着綠色低碳轉型,面對着數字經濟發展,金融機構不論是戰略、管理、資源配置、風險防範、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都要與之相適應。其中,對人才來說,我認爲要更加註重三方面金融人才的隊伍建設:

一是管理人才。金融機構管理人才是機構內部的“關鍵少數”,掌握着金融資源的分配,因此要真正瞭解實體經濟變動趨勢,要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背後的產業結構變革有深刻了解和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戰略管理能力。

二是跨領域複合型人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需求之一就是要求金融服務的綜合能力。比如無論是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還是數字金融,都需要金融機構有更多跨界的複合型人才。

三是要有了解企業實際運行特點、更“接地氣”的人才。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就要更瞭解產業、企業日常運行實情,因此貼近產業、貼近企業的“接地氣”金融人才不可或缺。

人才隊伍的建設,離不開教育培訓體系的與時俱進。尤其是大學的金融學科教育要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我們現在金融學科的課程體系、教材內容都有些過時了。大學的金融學科要從真正培養金融人才,要着眼於建設金融強國,特別是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出發,抓緊着手完善更新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

證券時報:提到金融學科,今年金融專業報考遇冷,有教授公開提到“作爲金融從業人員,不應該有羞恥感”引發廣泛關注討論,您認爲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定位?

屠光紹: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表達三方面觀點:首先,金融非常重要。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就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對金融在高質量發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視。

其次,金融之所以重要,是因爲金融對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都有支撐作用。金融五篇大文章其實對應的就是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中文語境中,能稱得上“大”的都足見其重要性,金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然而,金融的重要性能否切實轉化成金融在全社會中的影響力,又取決於這個行業本身能做得怎麼樣,有爲纔能有位。金融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能否有效地配置好金融資源,能否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這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後,金融資源想要有效地配置,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就需要一個良性公平競爭的市場,要有一個正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只有通過市場競爭才能夠不斷地優勝劣汰,讓好的金融機構、好的金融人才脫穎而出,更好地發揮正向作用。

責編:李丹

校對:王朝全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