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大光:專業調整,課改纔是根本

作者:鄔大光,系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023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改革方案》發佈後,正式引發高校“調整”專業的熱潮。

今天高校“砍”專業,其實是過去大量“增”的必然結果,高校專業數量的“潮起潮落”是正常還是不正常?記得2016年某大學最先拉開了“砍”學科和專業的帷幕,當時的廈大也曾有此“動議”。一位老領導曾與我就此做法交換意見,我的回答是:之前大量增設新專業是正常的,現在開始“砍”專業也是正常的。

專業的命運多舛,其中有許多值得深思的話題。專業的產生與延續有多重意義,涉及諸多利益相關者。

對國家來說,專業是政府宏觀調控人才培養的手段;對社會來說,專業是聯繫產業鏈、科技鏈、人才鏈的橋樑與樞紐;對高校來說,專業是進行“有組織”人才培養的平臺;對學生來說,專業是“學有所成”的符號和就業的“敲門磚”;對教師來說,專業是“術業有專攻”的標籤和謀生的“飯碗”。

我國高校按照專業培養人才始於1952年。從1954年制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分類設置(草案)》到2023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共頒佈了近10個本科專業目錄。在2012年之前,基本上是十年左右調整一次專業目錄。2021年之後,教育部每年公佈一次專業目錄,目錄調整進入了快車道,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

教育主管部門習慣於通過調整專業目錄來跟進國家和經濟需求,高校習慣於通過四年一次的培養方案修訂進行教學改革,但總體是在“目錄”或“名稱”上做文章,其效果如何一直缺乏評估,似乎調整了專業目錄,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其實,這是一個認知“盲點”。

從學理的角度看,調整專業目錄治標不治本,課程改革纔是根本。因爲調整專業目錄易,調整課程內容難;專業調整如果沒有帶來課程內容的變革,只能是“閉門造人”。因爲,即使調整了專業目錄,如果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跟不上,專業調整也就失去了意義。專業不能只是一個概念或符號,更重要的是通過專業改造或轉型升級,以有組織的方式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更新,使專業真正名副其實。

國際高等教育經驗表明,教學內容更新是永恆的主題。在我國今天的大學裡,專業已經成爲一個相對固化的鏈條,教師、學生、家長、政府、企業以及資源配置等都是這個鏈條的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教師的專業思維越來越固化,成爲了鏈條上“生鏽的螺絲釘”,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最終走上被撤銷的結局。

專業既是爲人才培養服務的,也是爲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服務的。社會的快速發展引發知識更新與迭代的週期不斷縮短,以往自上而下的專業調整思路越來越失去“引領”的意義。高校需建立自我調整機制,主動及時地進行課程體系和知識更新。通過課程更新推動專業改造,通過知識更新推動專業升級,通過課程資源共享推動學科交叉。總之,未來專業建設的思路應該是淡化專業,強化課程。

專業的“命運”不僅關乎高校的發展,也關乎國家的未來,更關乎學生的一生。大約在二十年前的一次沙龍上,一位同學問:“老師,如果你是一所大學的校長,怎麼看待目前許多高校‘狂增’專業?”我的回答是“不設專業,只開課程”。大家鬨堂大笑。我始終認爲只有走出“專業”的藩籬,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纔有可能。

來源:《高等理科教育》2024年第3期。

聲明: “麥可思研究”微信公衆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來源標註錯 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覆“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覆“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