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56》有「現金流」需求,就一定要買固定收益型商品?
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認爲「擁有穩定現金流」最能提升對於退休生活的信心程度。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澔一攝影
前幾天,一位同學跟筆者說,已經退休,但手中已經準備好房產,準備留給一子一女的她,目前一直是透過投資0056,以獲取穩定的現金流。如此一來,也不用跟孩子伸手要錢。
但筆者反而跟她說,若不是那麼缺現金,其實,是不需要非買配息型的標的。其次,假設配息再投資,也會有投資成本問題必須考慮。
再者,就算配息「再投入」,依數字顯示的年化報酬率,實際上也比不強調配息的ETF還要低。所以,筆者推薦她可以直接投資0050。這位同學聽了非常不可置信,還是跟一般大衆的想法一樣(例如有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認爲「擁有穩定現金流」最能提升對於退休生活的信心程度,堅信「穩穩拿到手中的現金是王道」這句話。因爲,她對於「既要投資,就應該達到『獲利極大化』」這種說法「沒啥信心」。
其實,類似筆者同學的這種看法,幾乎已經是市場的「共識」。似乎除了「固定領息」標的之外,其他金融商品全都「不值一哂」。甚至有不少媒體文章,都在大力提倡「定期定額投資高配息標的」的言論。
不過,爲了讓包括筆者同學在內的投資大衆,能夠同時達到「資本利得極大化」,以及「現在就獲取穩定現金流」的目標,筆者進行了一個假設性試算。由於所有投資,都必須經過長期的時間考驗。因次,筆者以國內發行最久的兩檔ETF—不強調配息、強調資本利得極大化的0050,以及「強調配息」的0056進行比較。
根據過往約20年的歷史資料(含配息年化總報酬率)顯示,0050約有10%,而0056則只有6%多一些。因此首先,筆者將兩者的年化報酬率,分別設定爲10%及6%。
其次,假設25歲的投資人,每年投資金額是12萬元,且爲了計算方便,每一年0056的年配息率固定都是7%。也就是每年的配息,都是固定的8400元。
再者,投資0050者,每年跟着投資0056的人一樣,每年都從帳戶中,「自行提領8400元」,但依舊維持每年定期定額投資。然後,筆者跑出以下2個非常具有意義的圖表(圖一及圖二)。下兩圖所顯示的是:25歲開始投資的投資人,不論到65歲或100歲,投資0050的總投資資產金額,都遠大於投資0056的總投資資產金額。
製表人:李雪雯
製表人:李雪雯
以上2圖最重要的意義便在於:即便0050的投資人,每期也學購買0056的投資人,自行提領與0056相同的每年配息金額。但在0050的年化報酬率,遠高於0056之下,0050的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既能享有「資本利得極大化」的優勢,也一樣可以享有「穩定的現金流」。
且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以上0056的假設是:每一期的配息率相同(此例的年化配息率是非常高的7%),且股價也都有達到「填息」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以上兩大假設無法達到,圖一及圖二里的0056總投資資產金額,可能還會更低(但事實上,由於臺股大漲、息率下降,帳上可配發資本利得大量消耗,國內高股息ETF降息潮似已成常態。
不可否認,目前絕大多數的投資人總認爲,想要讓自己獲得長長久久穩定的現金流,就唯有「投資固定收益型金融商品」一途。但實際上,人云亦云的說法,在面對實際的操作時,就會發現「理想與實際差距甚大」的結果。
特別是提供固定配息的商品,發行機構鐵定需要額外多出一定的行政成本。所以,筆者的建議比較傾向是:假設民衆退休金存的夠多,完全不在乎每期要被扣掉一定的關成本(例如每期可以領上5萬、10萬元以上),在「不在乎定額扣除成本」的前提下,當然可以選擇這種固定配息的標的。
只不過,假設投資人的退休金原本就不多,在「原本每月可領退休金就不太充足」之下,請記得一定要讓投資部分,達到「資本利得極大化」的目標。而關於「穩定現金流」的需求,則可以透過「自行提領」的方式達到。
當然,也有讀者在問:萬一自己未來不幸失能或失智,無法再進行「定期自行提領」的功能時,那又該怎麼辦?筆者認爲,再搭配一個銀行安養信託功能(可以先成立一個只有開辦費,但沒有定期收取信託管理費的預開型信託),就顯得非常重要。
只不過目前,就算民衆透過同一家銀行,進行各種有價證券的投資,也同時成立一個預開型信託。未來萬一客戶發生失能或失智的事實(通常這種情況,都是「突然發生」,且讓人措手不及),而開始啓動信託定期給付功能時,還是必須由信託委託人(客戶本人或法定、意定監護人),將所有資產移轉到信託專戶中。
正因爲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超過65歲者)的臺灣,有極大的安養信託需求。所以,筆者也非常期待,有承作安養信託的金融機構,能將對民衆有利的這「最後一哩路」補好。如此一來,也才能共創理財大衆與金融機構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