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40》勞保恐將破產,要靠人賺錢?還是錢賺錢?
勞保改革談了許久,但政府遲遲沒有動作,隨着勞保基金負債持續攀升,各界皆擔憂破產日子提早來臨。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一期的《今週刊》封面故事,是一個非常慫動的話題:如果政府不做任何改革,勞保基金將於2028年破產。也就是說,很可能在新總統賴清德任內走向末日。
編輯推薦
這讓筆者想到上個星期,去參加的一場,由威瑞財富管理顧問公司所舉辦的「員工福利信託」的座談會。儘管這場座談會所訴求的對象,是針對一般中小企業主,但是,個人覺得其中有一些操作重點,其實與一般個人在進行退休規劃時頗爲相似,也非常值得引用。
筆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想要讓員工福利信託成功,絕對不是從老闆及員工原本的口袋裡掏錢,而應該從「雙方額外的獲利」中,分一定比例進行員工福儲信託。
員工福儲信託 兩大困境難突破
話說國內監理單位,一直努力推廣員工福儲信託的最大原因,就在於臺灣所面臨的「老人化社會」,以及勞保基金破產的疑慮。但根據升淇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王敏華,所引用《工商時報》報導,與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所記載的資料,如果以2022年的實際數據來看,國內有163萬多家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比重是98%),卻只有668家企業,有正式推出員工福儲或持股信託的福利,提供給其員工,且多數爲中大型或上市櫃公司。
進一步瞭解,過去國內中小企業對於員工福利信託「敬謝不敏」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以下兩大難以突破的困境:「就算員工福利信託的公司提撥部分得以節稅,老闆也多半不覺得節稅誘因夠大」,以及「老闆雖然相對提撥,但員工也必須自己拿一部分薪資出來才行。對於員工來說,老闆既給的不多,自己也還要再提撥一定金額,還不如老闆給自己加薪,或是自行投資來得有利一些」。
所以陳慶榮認爲,想要讓員工福利信託成功,必須瞭解一家公司的運作架構、其所面臨的市場困境與經營問題,也才能提供最適合的建議。所以,應該是讓公司先賺錢,纔有錢給員工「加薪」。
那麼,公司要如何賺錢呢?這就必須從「瞭解該公司的產品及營運流程」才行。理由很簡單,與其老闆自己賺錢賺得要死,還不夠給員工加個幾千元,那還不如大家一起努力,這樣才賺得多,也就是先「把餅做大」,再把多賺的錢,透過員工福儲(儲蓄)信託及相關的薪獎方式,「回饋」給員工。
那麼,該如何才能積極賺到錢呢?以中小企業爲例,陳慶榮認爲一定要先規劃一個「好的激勵員工努力創造業績」的措施。像是他在跟老闆在談的時候,先依照年度計劃依去年的狀況,預期當年度營收可以增加15%。
假設實際營收假設低於15%以下,此獎勵計劃不會動;若超過15%,超過15%裡面的金額,纔拿出來分。等於是不影響對股東承諾的部分,先護住了股東們權益的部分;透過此激勵計劃,讓員工產生大於此15%的成長;之後,再以員工福利信託的方式,「回饋」給員工。
員工激勵方案出爐 帶動公司業績
以這家陳慶榮所輔導的公司爲例,原本員工都抱持着「老闆只給我這點薪水,我就只做這些事」的心態。可是,當激勵方案出來了,做對了,業績就會自然而然暴增。這家公司第二年的業績,就暴增四倍之多。
而這樣的結果,就是陳慶榮及王敏華所謂的「當賺錢老闆,還是數錢老闆」的差別。他再三強調:「賺錢的老闆」是自己忙得要死,辛苦賺錢以發給員工薪水;至於「數錢的老闆」,則是讓員工會樂意且勤奮地表現、努力爲公司賺錢。如此,老闆就只要數錢就好」。
在此順帶一提的是,企業與個人在存退休金的方式「穩健、積極賺錢」的共同目標,其實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是「信託」能夠「昭公信」,個人部分因爲是由自己來「管錢」及「投資」,比較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以及「非得要信託」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所以,回到一般「非老闆」身份的上班族,若想要讓自己「賺更多錢」,筆者認爲唯有「透過長期定期定額的投資」,以及「持續透過自我進修及成長,讓自己不斷加薪」,纔是最釜底抽薪的好方法。
所以,筆者想要特別補充說明的就是:現階段,不論是中小企業,或是上班族,都會遇到退休金可能不足,或是勞保基金可能破產高風險的問題。這個時候,一般上班族也絕對不能只以「坐等一筆被動收入進帳」的想法就好。
因爲首先,不論是上班族的薪資收入,或是企業的業績,都不會從天而降。其次,還沒有退休,就開始等着領息,就會失去「複利增值,以最大程度累積財富」的能力。
最後,假設在定期定額投資比例不變之下,只有當每期定期定額投資金額變多,長期下來的財富累積效果,也纔會更加驚人(請見下圖)。這也是爲什麼筆者時常主張,儘管「被動收入」對上班族來說很是重要,但是,靠自己本業或工作所獲得的「主動收入」,恐怕才能爲個人,帶來更高的累積財富效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