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美好生活》:實踐鄉村振興的「綜藝鍼灸」方案

浙江安吉餘村,如今是一個完全打破刻板印象的「非典型鄉村」:造型現代的圖書館、琳琅滿目的咖啡店、充滿各種意趣的農場,這一切提醒我們,「從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這裡真正由理想落地爲現實;

鏡頭一轉,在湖南省平江縣白寺村,跟隨美好合夥人林心如、謝娜、楊紫與試住體驗官蘇有朋、喬欣的腳步,我們看到了清澈見底的水庫、看到了宛如古畫版的小橋流水,還有一間剛剛翻新、帶着濃濃田園風格的民宿。

前者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大潮里弄潮兒,後者則是正在努力奔跑的後繼者。

今年是「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實施20週年,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千萬工程」經驗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廣豐富經驗,生動展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湖南衛視於今晚開播了一檔全新綜藝——《我們的美好生活》。

鄉村振興無疑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時代主題。但巧妙的是,《我們的美好生活》選擇了一種舉重若輕的表達方式——從一間民宿的變化這個很小、很接地氣的切口,來講述新時代的鄉村故事。

上篇:

何爲「綜藝鍼灸」?

作爲一個時代命題,不同學科對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均有大量的探索。這其中,在建築設計領域,誕生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方案——「建築鍼灸」。

所謂建築鍼灸,可以簡單理解爲「將建築視爲針對村莊問題的一種系統的、可持續的、戰略性的策略。它可以是一個小項目,在有限的預算和空間內,根據當地村莊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做出最有效的介入,服務於村莊及其社區,恢復其身份和自信,開闢旅遊經濟,增加當地收入,併爲未來進一步發展做鋪墊。」在實踐層面,浙江麗水市松陽縣是這一理念實踐的最佳代表。

不過,介入的方法並不只有建築這一種方式。通過《我們的美好生活》,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介入方式的潛力,這便是依託於綜藝IP而來的「綜藝鍼灸」。

1號覺得,從第一期內容便能夠看出,《我們的美好生活》所蘊含的「綜藝鍼灸」理念,是一個極具創新性且具備複製性的鄉村振興路線圖。

在物理層面,「綜藝鍼灸」是一種依託IP傳播力與影響力的外向型實踐。

建築鍼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復活鄉村文脈。所以,建築鍼灸所進行的建築改造,大多是對當地村民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相關場所,它的意義指向是內向的。

對比之下,綜藝鍼灸則從一開始便是外向的,其對象是具有商業與社會意義的民宿。

今年2月,「一號文件」發佈《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中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等內容。民宿的提質升級被重點提上議程。

首期節目裡,設計師所要改造成民宿的房屋是一棟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白寺村、建於1969年但閒置多年的老房子。爲了改造出理想中的民宿,林心如與謝娜先行來到民宿產業發達的浙江安吉餘村進行調研。在於設計師進行充分溝通以及整個團隊10天的努力,新生的民宿既保留了傳統器物,又兼容了咖啡吧等現代居住與消費功能。楊紫調侃將民宿取名爲「娜紫如」,而有潛力變成「娜紫如」的老房子,在白寺村還有很多。就像楊紫所說,「如果我們改造的好,那肯定會有很多人願意過來旅行吧」。

以民宿爲起點,但又不止於民宿。就像浙江安吉餘村,煥然一新的鄉村可以由民宿衍生出數量繁多的新消費業態。而實踐的目標,則是讓白寺村與餘村一樣,讓鄉村本身成爲一個具有辨識度和吸引力的地方性文旅IP。

而在人的層面,綜藝鍼灸所期盼的人口變化,不僅有迴流,還突出引流,從而實現新鄉村的「共創」。

作爲「與餘農場主理人」,26歲的俞佳慧是一位地道的「原鄉人」,在外工作一年半之後選擇回鄉爲家鄉建設添磚加瓦。她與父親共同將「與餘農場」打造爲一個融合種植區、垂釣區、飼養區、咖啡區、露營區的綜合性農場。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餘村新的業態不僅能夠吸引都市麗人回鄉變身山間農人,也能通過諸如餘村的「全球合夥人計劃」邀請全球年輕人來鄉野建立新家園,成爲「新鄉人」。就像年輕的阿鮑與張航,他們共同打造了一間屬於他們的短視頻工作室,去記錄餘村青年的創業故事。

看到這些全新的鄉村振興案例,不禁讓我們對《我們的美好生活》對白寺村能夠產生怎樣的改變,充滿了新的憧憬。

下篇:

「在地式共創」

自從人類學家項飆提到了「附近的消失」,在地性變成爲一個關注度飆升的熱詞。其實,開一家民宿容易,但如何通過在一檔節目與一家民宿的呈現,來帶動當地的鄉村振興,讓「綜藝鍼灸」產生良好且持續的變化效果,卻並不容易。

對此,《我們的美好生活》給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徑——

「在地式共創」。

一方面,對在地屬性的堅持,保證了綜藝IP不是一個侵入本地的「外來物」,而是能夠深深紮根於當地的風土人情,紮根於當地人民的真實狀態與需求。

《我們的美好生活》既是一次以綜藝爲抓手的鄉村振興實踐,也是一次以綜藝爲窗口,對正奔跑在振興路上的鄉村進行的全方位立體記錄。

第一期節目裡,美好合夥人兵分兩路對白寺村進行了大量採風,通過好客村民的科普,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新時代鄉村模樣:文旅資源有爬山、溯溪、看雪;特色食品有年糕、豆腐、板栗;特色農產品則是茶葉。當看到「石頭屋出租」「親子體驗喂土雞」等招牌時,謝娜與喬欣更是涌現出了許多點子,或許在之後的節目裡,這些「外包」項目便會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另一方面,這種共創又是一個動態變化、不斷迭代的過程。

就拿第一期裡經過10天時間進行改造的民宿來說,目前呈現的只是民宿1.0版本。幾位嘉賓已經爲民宿未來的升級做好了小清單:房間過於硬核、可在民宿內放置香薰、標間隔板做成loft、老舊桌椅替換、設置鞦韆等打卡點、屋前石子路鋪設步道等等。

並且,在民宿正式營業前,需要20+位好友試住,真實體驗民宿的環境與服務,從而一步步完成民宿升級改造過程。

《我們的美好生活》不僅授人以魚,還始終立足於「長期主義」的授人以漁:它不僅告訴大家如何改造一間民宿,更重要的是告訴大家如何去長久地經營一間民宿。最終,改造後的民宿也會交給村民經營,從而爲本地居民以及所有想投身鄉村建設事業的人們一條「靠譜」的共富之路。它期望通過一個高品質民宿的誕生和運營,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白寺村的民宿產業,從而將目前還不被世人所知的美麗鄉村變爲遊人如織的旅行打卡地。

最重要的是,嘉賓與當地人的關係,是一種更加平等、爲共富而共同努力的合夥人式關係。

在第一期節目最後,美好合夥人們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非正式鄉村村民發佈會,這無疑是新農人形象的一次集體展現:有年富力強的村鎮幹部李華,有被稱爲「桃子哥」、把種桃產業做大做強的村民李長根,有發展茶產業的村民唐德高,還有外來媳婦、開啓養雞事業起步的村民顏廷菊。陽光、樂觀與渾身充滿幹勁的精神狀態,是這羣新農人的真實寫照。

這些當地村民與嘉賓們的關係,則是一種爲了美好生活而共同奮鬥的合夥關係。1號期待他們原本所從事的產業能夠與節目的紮根形成新的化學反應,從而讓更多本地村民能夠從《我們的美好生活》所帶來的巨大流量,轉變爲建設未來新農村的更高質量。

1號結語

如今,許多平臺都開始投身「文娛+文旅」的創新大潮,但在1號之所以看好《我們的美好生活》,關鍵在於它爲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平臺實現IP價值增值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即:

傳播力邏輯+長期主義邏輯。

立足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讓初生的《我們的美好生活》具備了足以實現破圈的IP影響力,而美好合夥人們則能夠在社交輿論場爲白寺村帶來強大的種草效應。這,依循的是傳播力邏輯。

以綜藝鍼灸方式推動鄉村更新,展現當地的文旅價值,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將經濟發展的邏輯與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正是長期主義邏輯的延展。

1號堅信,綜藝既可以成爲一股凝聚各方的主繩,更能夠成爲參與建設美好社會的有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