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爲14億的人口大國,你是否好奇,每天會有多少人離世呢?

從1982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再到2021年的“三胎”政策,這說明,人口問題一直是我國一個大問題。

自去年起,死亡人數多於新生兒數量,這表明我國人口已經呈現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可不僅僅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那麼你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麼,在我國每天究竟有多少人會離世呢?

我國人口現狀

中國的人口問題,如今已不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擺在桌面上的燙手山芋,生育率斷崖式下跌,老齡化加速到來,這雙重壓力如同兩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

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發佈的數據來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不容小覷,截止去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佔比,基本上達到了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的概率。

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它意味着養老金、醫療資源等方面的壓力將持續加大,更令人驚訝的是,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並非都是壽終正寢。

其中,不慎摔倒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關鍵誘因。

與此同時,低生育率如同雪上加霜,加劇了人口結構的失衡,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爲902萬,創歷史新低,與1110萬的死亡人口相比,形成了巨大的缺口。

房價、教育費用與醫療開支,使得衆多年輕人不敢要孩子,而且男女比例的失衡,也使部分人喪失了結婚生子的機會,還有一點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主打一個爲自己而活,所以他們堅決不願受“結婚生子”的傳統觀念。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死亡交叉”,標誌着中國人口正式進入負增長時代,這不僅僅是數字的簡單變動,也是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

它會引發缺少勞動力、經濟增長減速、社會活力降低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那麼,我國每天到底有多少人死亡呢?

人口死亡數量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到去年年末爲止,全國總人口爲14.0967億人,全年出生人口爲902萬人,而死亡人口竟高達1110萬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死亡人數竟高達3萬多人。

其中非自然死亡也是影響中國人口結構的重要因素,每年約有10萬人死於交通事故,28.7萬人自殺,13萬人死於工傷,還有60萬人死於過度勞累,……

在這些數字的背後,隱匿着衆多破碎的家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自殺率這一問題。

農村女性的自殺率顯著高於男性,特別在 15 歲至 34 歲這一年齡區間,其自殺率更是領銜榜首。

這反映出農村女性面臨的巨大生存壓力和心理困境,她們可能遭受着家庭暴力、重男輕女、經濟困境等多重壓迫,缺乏社會支持和心理疏導,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過勞死”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中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高達幾十萬,已經超過了日本,成爲“過勞死”第一大國。

長期高強度勞作,無休無娛,精神重壓,使衆多人累倒於工作之中,這不僅是對個人生命的摧殘,也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這些非自然死亡案例,如同警鐘,提醒我們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交通安全、勞動保護、心理健康、社會公平等等,都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解決。

只有構建一個安全、健康、公平的社會環境,才能減少非自然死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國家鼓勵生育

面對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加速的雙重挑戰,我國一直在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就是爲了避免跌入“低生育率陷阱”,鼓勵生育的政策一直在持續推進。

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以及配套的生育補貼、延長產假等措施,都是爲了提高生育率,緩解人口壓力。

不過這些政策成效欠佳,生育率持續走低,這表明,僅靠政策激勵遠遠不足,解決年輕人不願生育的根本問題纔是關鍵。

高房價、高教育成本、高醫療費用,是壓在年輕人身上的“三座大山”,要提高生育率的話,就必須從減輕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入手,只有降低這些成本,才能讓年輕人敢生、願生。

應大力抑制房價上漲,讓更多年輕人擺脫“房奴”稱號,深度推動教育改革,降低家庭教育負擔,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但還需要加強社會支持體系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的托育服務,減輕家庭育兒負擔。

除了鼓勵生育,還要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要謹防他們摔倒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因爲這是老年人死亡的兩大主要原因。

因此,要加強老年人跌倒預防的宣傳和教育,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同時,要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針對非自然死亡問題,也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交通安全管理,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完善勞動保護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的權益,預防過勞死。

而且也得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支持體系建設,預防和減少自殺,還得加大對刑事案件的打擊力度,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結語

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會有意的避開“死亡”這個不吉利的話題,說明每個人對生命都本着敬畏的態度。

人這一輩子,不過三萬來天,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愛護好自己的身體,畢竟,活着比什麼都重要。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