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收管理費,一年募資400億

爲了募到錢,你願意付出多大代價?

一家對衝基金打了個樣,拿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讓利”:不收2%管理費,只拿10%-15%carry。

這位“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卷王,是一個對衝基金新玩家Jain Global,由前Millennium前聯席CIO,對衝大佬Bobby Jain單飛創辦。新開張的品牌需要聲量,需要子彈,狠人Bobby Jain拿出前所未有的砍費力度,最終拿下53億美元(折人民幣385億元)的募資,算是對衝基金史上第二大新基金。

身處募資下行週期,靠降費換募資,這在海外市場已經很常見,也並非對衝基金的標配,包括老虎環球(Tiger Global)、PE巨頭黑石、前兩年在中國市場大殺四方的Coatue甚至VC老大紅杉,都在近一兩年拿出力度不一的砍費手段,換取新基金的募資目標。

在這一趨勢中,引申一個“燈下黑”問題,這裡拋磚引玉一下:國內募資同樣艱難,爲什麼基本沒見過VC/PE主動降費?

是不能降,還是不想降?

與對衝一樣,VC/PE的標準收費模式是2%管理費20%超額收益 (camy)。這一標準到底怎麼來的? 是否像回購協議一樣,是對風投這一舶來品的全盤沿襲,無意識接受?GP堅持的動機是什麼,苦衷又是什麼?

不收管理費,只拿10-15%carry

降費降出新高了。

上月,對衝大佬Bobby Jain創辦的多策略對衝基金Jain Global完成了首支53億基金募資,規模放在整個對衝基金行業也算得上最大之一,僅次於ExodusPoint在2018年創下的80億美元紀錄。

先簡要介紹一下Jain Global,這是對衝大佬Bobby Jain的單飛基金。Bobby Jain是知名對衝基金Millennium前聯席CIO ,早年曾在瑞士信貸工作20年,擔任全球資產管理主管,2016年加入Millennium一路做到聯席CIO,在位期間機構規模翻了一倍,出色的業務能力讓他一度被視作Millennium的接班人。

2022年6月,Bobby Jain突然離開Millennium,外界猜測他在Millennium職業上升受阻。同年,Bobby Jain成立了自己的多策略對衝基金Jain Global。

Bobby Jain是個心氣極高的狠人。按大多數從業者的腦回路,下行週期“求穩”、“苟住”是心照不宣的安全牌,所以近年不論一級還是對衝,新玩家都很少見。

但Bobby Jain不僅要逆着勢玩,還要玩把大的。他爲首期基金就定下了80-100億美元的目標——如果實現,這將是史上最大first-round對衝基金。

但這一野心很快被行情打臉。今年年初,Bobby Jain親手將目標腰斬,下調至50-60億美元。背後原因很多,比如美元匯率持續走高,私募信貸市場需求旺盛,吸引了全球投資者大面積倒戈,加之多策略對衝基金規模不斷走高,業績整體放緩,同行內卷嚴重等等。

即便最後募到53億美元,Bobby Jain付出了大幅降費的代價。

對衝與VC/PE行業一樣,標準的收費模式是2%管理費+20%超額收益。去年Bobby Jain先給出了18%的費用折扣,今年繼續加碼:對認購1億美元以下的投資者,Jain Global只拿15%的carry;1-2.5億美元之間的投資者,拿13%的carry;2.5億美元以上的大額投資者,讓利條件更加誘人,只拿10%carry,雖數量設限,但機構折扣承諾永久有效。

至於2%管理費,Jain Global幾乎給進化掉了。一位Jain Global的投資者透露,Jain Global不採取傳統意義的2%固定管理費,而是採取full pass-through的新模式,即整個基金運營產生的所有有成本平攤到投資者身上,主打一個量入而出,豐儉由人,目前暫無法預測具體數字。

拿出前所未有的讓利力度,這就是明星投資人在“對衝基金的垃圾時間”謀獨立、拿結果的代價。

大幅砍費在前,用人也有對應的考量,比如低年薪+高績效的薪資模式。

Jain Global過去一年一直從私人信貸、投資銀行、對衝基金等機構積極挖人。據報道,Jain Global近日僱傭了一名高級投資組合經理和兩名量化研究員,年薪分別是25萬美金和17.5萬、18萬美金(折人民幣182萬和127萬、131萬元),而在競對Citadel,25萬美元只是初級投資組合經理和量化研究員的起步。

但Bobby Jain曾表示,並不會在員工薪資上做節省,這意味着績效的比重更大,換句話說,用carry將機構和員工拉到同一戰線。另,COO Honathan Barton對媒體表示,他和Bobby Jain還會花精力去培養新員工。畢竟優秀的對衝投資人薪資昂貴,這大概也是降本的一部分。

目前Jain Global已經在紐約、休斯頓、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地設立了辦公室,並於 7 月 1 日開始交易。目前團隊一共215名員工,其中42位投資組合經理。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其他對衝基金,Jain Global對亞洲市場的重視程度很高,剛一成立就在亞洲放了大概30人,算是業內少見。

管理費,中國GP唯一的確定性

靠降費留住LP換規模,這幾年已在海外對衝基金,乃至PE/VC上演過數次。

上文聊的對衝基金,收費模式一向相對靈活,而且跟業績呈強相關。

前幾年有部對衝基金主題的大熱美劇《億萬》,其中有一經典情節:一次晨會上,一名研究員向老闆推薦了蘋果股票,結果被狠批一通,老闆曰:我們拿着投資者2%的管理費和30%的提成,你就告訴我去買蘋果?

這一原型是成立於1992年的對衝基金SAC,年景好、風光時期的SAC收費最高達到過3%管理費+50%績效分成。

這一費用結構早已被打破。另類投資管理協會(AIMA) 數據顯示,2022年對衝基金的管理費平均僅爲1.39%,績效費平均爲17.31%。背後對應的是對衝基金回報率不斷走低,Preqin數據顯示,2013到2022年十年間,北美對衝基金的平均年化回報持續下降,由2013年的11.58%降至2022年的7.7%。

低迴報下有險招,對衝基金也快玩成“固收”了。近日,另一對衝基金大佬Bill Ackman決定在新一期基金採取0績效費的模式,僅收取2%的固定管理費。

身處同一大環境下,海外PE/VC也難逃寒氣。

PE典型如黑石。今年1月,黑石新募了首支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的“散戶”基金(Blackstone Private Equity Strategies Fund L.P.(簡稱BXPE)),規模13億美元。該支基金前六個月不收取任何費用,並將管理費從1.5-2%降至1.25%,carry也從20%降到了12.5%。

對於以管理費爲大頭收入的PE,這一舉動被解讀爲募資壓力的妥協之舉。

VC基金主動下調管理費的也不在少數,比如老虎環球基金Tiger Global。

2022年10月,Tiger Global啓動新一期VC基金的募資,目標規模60億美元,並罕見放低姿態,主動下調首關LP的管理費至1.75%,期間由於募資不理想,Tiger Global曾下調目標至50億美元,但種種努力,首關規模也只達到27億美元,還不到目標一半水平。

還有同樣對衝起家、一度風光的Coatue。去年11月,Coatue爲其77億美元的VC成長基金新募了一支14億美元的companion fund,同樣對老LP免掉了2%的管理費。

乃至VC行業老大紅杉。今年1月,紅杉資本合夥人AlfredLin表示,紅杉削減了兩隻新基金的管理費,包括一支規模9.5億美元的生態系統基金,以及一支專注於投資加密貨幣公司和Token的6億美元加密基金。

這裡延伸一個“燈下黑”的話題。同樣募資難,爲什麼國內VC/PE對2%管理費+20%carry的收費固若金湯?

先追根溯源一下,2%+20%的現行標準是怎麼來的。這裡可查資料不多,從一段KKR Henry Kravis的訪談有些線索。

按照Henry Kravis說法,這是KKR成立之初的分成模式。創始人George和Henry Kravis的父親都曾在油氣行業工作,業內有個“四分之一換三分之一”的說法,有點滴灌通RBF的色彩,比如雙方合作打一口油井,業務方承擔25%成本,未來收益得1/3,出資方承擔75%成本,未來收益拿2/3大頭。

當時KKR剛創業還在摸索期,綜合考量定下了20%的分成模式。這一收費模式之後就成了PE包括VC行業的費用標準。

換句話說,2%+20%本身就不是什麼嚴密計算的標準,而是從傳統行業借鑑的粗顆粒的模式沿用。

其實管理費下調的趨勢已經冒頭了,牽頭的是手握話語權的LP,尤其地方國資LP。

去年11月就有媒體報道,華中某省會城市的百億招商母基金,就曾拋出“該母基金對子資金的出資將不支付管理費”的信號,有從業者反饋這種現象已經不是個例。

再近一點的,就在本月初,鄂爾多斯發佈了風光氫儲車產業引導基金的GP遴選公告,明文寫道,管理費“原則上不超過基金已實繳金額的1%”。

但在主觀層面,即便募資卷這麼兇,國內VC/PE卻依然集體不放“管理費執念”。

大家心知肚明,靠管理費過活,這事聽上去不光彩,能力強的GP追求的肯定是carry。不過考慮到現實因素,比如結構性機會萎縮,回報空間不斷收窄——這是一個殘酷前提,對衝基金之所以能翻倍收費,前提是更高的回報上限,年景好時對衝的收益做到100%是常事,而且退出相對靈活。

一級模式不一樣,流動性渠道本身就窄又近乎乾涸,再拿點地方政府的錢,財務回報難上加難,加之外部環境複雜度增加,投資、退出、回報週期都在拉長。

投中不久前發佈的《2023投中私募股權基金業績基準(Benchmark)》顯示,自2007年至2022年,相對有參考性的TVPI和DPI兩個指標,整體都呈下降走勢。另一個扎心的指標是,2020年以來成立的基金,DPI約等於顆粒無收,上四分位數、中位數、下四分位數都是0。

因此對於很多GP,在退出無望、拿不到carry的情況下,管理費意味着僅存的現金流,甚至活下去的“兜底”。

一位投資人算了筆賬,一家投資機構要維持基本運轉,office位置好點的一年成本要大幾百萬,不管基金規模,前臺後臺員基本10人打底,不算合夥人工資,人力成本至少也要大幾百萬。如果按2000萬一年的運營成本,要10億元左右基金規模的管理費才能覆蓋得住。

但尤其對於早期投資,玩不轉PE的拿規模賺管理費的邏輯,10億就已經相當吃力。近期聊了一家成立超10年、業績不錯的VC,他們把10億的基金規模作爲VC的分水嶺,觀點是“10億以下是DPI驅動,10億以上是管理費驅動”。

人家也算了筆賬,如果按3000萬的平均出手,10億約等於要投40個項目,一方面業績會隨規模下降,另一方面意味着龐大的管理成本,需要配不在少數的風控法務合規人員,這筆帳算起來並不輕鬆。

這還沒考慮到管理費並非一次性到賬,LP的實繳資金是分批到賬,期間存在不兌付風險,現在很多投資都按項目call 款,出手一放緩,“生活費”也跟着斷糧。

也難怪了,現在大家都在追求確定性,募投退都由不得GP做主,“管理費執念”大概是GP唯一握得住的確定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