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指結核病取代新冠成「頭號傳染病殺手」 疾管署曝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去年結核病取代新冠肺炎,成爲傳染性疾病死亡案例中的首要原因。示意圖/ingimage

世界衛生組織今發佈報告,去年結核病取代新冠肺炎,成爲傳染性疾病死亡案例中的首要原因。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國際會出現結核病取代新冠肺炎的主要原因,恐與封城跟衛生體系崩壞,難以第一時間監控結核病患有關,但新冠疫情對臺灣影響小,我國結核病並沒有失控現象,且臺灣目標在2035年消除結核病。

去年全球約有820萬人爲新診斷結核病患者,結核病相關死亡人數達到125萬人。結核病爲我國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在開發中國家尤其盛行,我國一年四季都有病例,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

羅一鈞說,部分國家在新冠疫情期間,受到封城、衛生體系崩壞等多項因素影響,導致很多原本固定追蹤的病人,無法獲得妥善治療跟追蹤,加上醫療體系沒有辦法支持結核病篩檢,使其篩檢率降低,加劇全球結核病失控。然而,我國在新冠期間受影響不到,可能會因爲疫情升溫,讓民衆不敢就醫減少篩檢,主要是2021、2022年短暫影響篩檢量,去年已經恢復正常。

我國結核病防治,以9月的「替代治療者潛伏結核感染(LTBI)檢驗與治療前驅計劃」爲主,LTBI爲感染結核菌但沒有發病的狀況,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但是終生可能是潛伏期。LTBI檢驗陽性者治療獲得保護力後,可避免發病成爲結核病。

羅一鈞表示,我國結核病發生率,2005年的每十萬人口73人,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每十萬人口28人,目標2035年消除結核目標達到每十萬人口小於10人目標,即每年新案小於約2340人。爲達成目標,會擴大篩檢對象,包含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族羣,希望儘早找出潛伏感染者,納入治療體系、避免發病,減少傳播。

羅一鈞指出,結核病在國外多重抗藥性的狀況比我國嚴峻,雖然境外病例僅佔少數,每年約700多例,佔確診個案約一成,但在移工入境健康檢查等地仍會留意,不會放鬆。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我國結核病並沒有出現其他國家失控現象,國際現象失控可能受到封城跟衛生體系崩壞影響。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