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生氣”與“高致”
來源:光明日報
在漢語詞彙中,“清”與“自然”在審美領域是備受推崇的兩個概念。《說文解字》解釋“清”就是“澄水之貌”。什麼叫“澄”呢?《說文解字》又用“清”字給解釋回去了。綜合來說,清的本義就是形容水流安靜而純淨透明的狀態。雖然天地萬物爭奇鬥豔,“形難爲狀”,但純淨透明的“清”一定是最多人賞愛的。
具體到文風,正如宋代林景熙《王修竹詩集序》說:“天地間唯正氣不撓,故清氣不渾。清氣與正氣合而爲文,可以化今,可以傳後。”只有清氣與正氣相結合的文章才能化今傳後,而“正氣”就涉及一個時代的理想與精神、一個人的操守與德性。
在老子哲學中,“自然”是終極而至高無上的法則,“自然無爲而無不爲,順其自然則無往而不勝”,自然是通向一切的法門。莊子也說:“能順其自然者謂之德,失其自然者謂之力。”“德”的地位尊崇,“自然”的地位也因此隆盛。
其實,清澄也是一種自然,是未被攪動、未摻雜質的純淨純美。清澄自然是天地間的大美風景,也是人類的審美極境。文風從來不是單一的語言風格之事,中國古代文論歷來有“文品出於人品”之說,與作者的德性追求、反映“理事情”的真實深廣程度密切相關,但在表現形式,毫無疑問,清澄自然是一種文章之大美。
文學來自生活,一種好的文風一定與真實、靈動而深刻的人生體驗相關,也與作者超越現實的宏觀理論思考相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有了細緻、充足而到位的生活體驗,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領悟、提升和綜合能力,筆下的文字必然是深具質感和光澤的。
文風的自信在本質上來自於內容的自信。王國維在《〈人間詞乙稿〉序》中說:“餘之於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闋,然自南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餘者,則平日之所自信也。雖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詞人,餘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詞人亦未始無不及餘之處。”一個平素總體低調謙遜的王國維,何以在填詞上如此自信呢?尤其是說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未始無不及餘之處”,似乎有點出語張狂。但細究原因,王國維說的是在常規詞風之外,自己將新舊交替時代的普泛性哲思融進了小詞之中,以喚醒一代人的時代與人生之思,行走在時代思想的前列,這樣的文風自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言情、寫景、語言的自然之致,從根本上依託的還是“所見者真,所知者深”。當我們的文學家在關注時代和生活的同時,具備了深厚、深刻與深邃的思考,再輔以自然的呈現方式,這樣的文學,兼有深沉的家國情懷和靈動的審美境界,如何不讓人流連忘返、歎賞不置呢!
(作者:彭玉平,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