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最愛 公路電影 窺見文溫德斯

公路電影大師文溫德斯《光之幻影》爲德國電影發明先驅斯卡拉達諾夫斯基三兄弟翻案,見證他們比法國盧米埃兄弟更早投入電影拍攝的歷史。(光點臺北提供)

大師不是神,大師也有撞牆時。公路電影大師文溫德斯1982年因拍片不順滯留美國,卻意外成就《事物的狀態》一片,一舉奪下威尼斯金獅獎,近日將於臺北光點電影院「在路上」影展中重映。

名列德國電影三傑

該片描述一個劇組遠赴異地拍鬥,製片卻烏龍消失,留下尷尬的導演束手無策的窘境,完全是當時文溫德斯自己的生命寫照。

文溫德斯1945年生於德國杜塞道夫,出身醫生世家的他,成爲導演之前,曾嘗試修習醫學、哲學和美術等領域,後來迷上電影,拍出知名的公路三部曲,與導演荷索、法斯賓達等人並稱爲「德國電影三傑」。

任《一頁臺北》監製

文溫德斯與臺灣淵源深厚,他曾擔任陳駿霖執導《一頁臺北》的監製,也來臺與導演侯孝賢對談,談到爲何要拍電影時,文溫德斯表示:「本來我一心成爲畫家,卻考不進藝術學院,後來躲進電影資料室,每天瘋狂看完5部電影。」

「我是靠影像感知的人。」文溫德斯的影像風格多變,70年代公路三部曲,呈現獨特的公路美學,80年代他將鏡頭轉向美國,探索廣大的荒漠生活,拍攝《巴黎,德州》、《慾望之翼》等作品,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影展大獎肯定。

紀錄片入圍奧斯卡

除了劇情片,他也將觸角深入紀錄片,《尋找小津》、《樂士浮生錄》、《薩爾加多的凝視》等片,亦多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2015年他獲頒柏林影展終生成就獎。

此次「在路上」影展聚焦文溫德斯早期作品,策展人楊元鈴說,「溫德斯拍攝許多公路電影,探索旅途中人的成長與轉變,電影也像一段旅程,我希望從影展作品中看見他是如何看待電影創作。」

其他選片如《光之幻影》由文溫德斯與慕尼黑電影學院的學生合作,爲德國電影發明先驅斯卡拉達諾夫斯基三兄弟翻案,挖出他們較法國盧米埃兄弟更早投入電影工作的歷史,呈現其投入電影的心路歷程。

「在路上」影展播映

2007年由德國導演馬賽溫拍攝,深入探索溫德斯童年、家庭、父母及其電影創作的紀錄片《溫德斯向前行》,也將在影展中播映。

「在路上」影展將自即日起到10月8日在臺北光點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