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北京:傳承長城文化 守護精神根脈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北京:傳承長城文化 守護精神根脈  新華社記者羅鑫  一大早,趁着暑氣還未升騰,年過花甲的長城保護工程師程永茂就拄着登山柺杖,和施工隊員們一起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直到來到北京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的現場,爲箭扣長城121號敵臺“診斷病情”。  夏日裡的箭扣長城掩映在山巒疊翠中,氣勢恢宏。不久前,不遠處的120號敵臺出土了包括長城建築構件、火器、銅錢等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爲還原明代戍邊將士的生活場景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20號敵臺發掘前坍塌嚴重。過去遇到這種情況,施工人員就直接清理了,但現在我們逐步開展長城修繕‘考古先行’,能防止對文物的‘無意識’破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說。  開展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是北京加快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彰顯中華文化標識的縮影。針對長城這一大型線性世界文化遺產,北京近年來加大系統保護力度,形成了以協調保護爲基礎、以價值挖掘爲牽引、以融合發展爲驅動、以公衆參與爲支撐的保護傳承思路。  “我們匯聚專業力量,加強考古調查、文物保護、古建修繕、遺產監測等多領域的聯動,全面保護長城本體和周邊環境。”北京市文物局遺產管理處處長畢建宇說,2000年至2023年,北京組織各方力量實施長城保護工程120餘項,使用財政資金近6億元,長城保護管理狀況顯著提升。  如今,長城北京段已組建起500餘人的長城保護員隊伍,實現“一人一公里”參與長城遺產監測。  回想起義務巡查保護長城的日子,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80歲的村民梅景田不禁感嘆:“現在村裡的每個人都明白了保護長城的重要性。看着越來越美麗的長城,心裡就是踏實。”如今,梅景田的幾位同鄉通過筆試、面試、體能測試等,已成爲專職長城保護員。  有的長城保護員還經培訓配備了無人機等設備。畢建宇介紹,2023年,北京開展省級長城保護現狀評估項目,依託無人機採集數據對長城現狀殘損和病害進行自動識別並開展科學分析,實現對長城的高效監測。  在北京,科技力量正賦能長城文化遺產保護、提升長城展示闡釋水平。比如,北京首次在國內開展長城碑刻微痕提取和數字化識別工作,高水平精確還原長城文物上的文字史料。  北京還選取長城周邊一批高品質、高知名度的景區和資源富集的村落、鄉鎮,着力打造系列文旅融合片區。  今年4月,在延慶區八達嶺鎮舉辦的一場環長城越野賽串聯起多段長城,讓中外跑者充分感受長城的雄偉與歷史的厚重。“這場比賽帶動相關民宿集羣的收入較前幾年同期翻了一番,帶動地區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八達嶺鎮黨委宣傳委員高媛說。  在石峽村,一個包含數十家民宿在內的民宿集羣已然形成。臨近週末,石峽村的精品民宿客房幾乎被預訂一空。“在我們民宿小院的二樓露臺,可以邊喝咖啡、邊欣賞不遠處的長城敵臺。”村民董進林向記者介紹自家閒置院落翻修後的成果。  “遊客來我們這裡,主要就是爲了看長城。”石峽村黨支部委員谷文亭說,“自然風光是一方面,長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天然的教材。我們建設石峽村鄉情村史陳列室、開辦長城主題書店、開展長城文化體驗活動等,讓回鄉的遊子能望得見‘鄉愁’,讓遊客對長城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石峽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現在已成爲遊客來石峽村的熱門打卡地。陳列室外的木柵欄上,“李闖王過石峽”等長城傳說故事被製作成了一幅幅漫畫,用手機掃一掃漫畫右下角的二維碼,一個個傳說故事出現在手機上。陳列室內,村民們捐贈的老物件、長城保護員揹回的石刻文物等,講述着長城石峽段的前世今生。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湯羽揚說,長城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當外國人提起中國時,往往會想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北京近年來加大對長城本體的保護力度、對長城文化價值的挖掘力度,這些都有助於向世界講好長城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