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公路旅行的魅惑:每趟旅程都可以找到人生的意義

最近看完日劇「葛蕾絲的履歷」,劇中男主角的妻子過世,留下一臺紅色骨董車HONDA S800,並且從車上導航裝置所留下的紀錄,發現妻子過世前,曾經進行過一次秘密的公路旅行,爲了探尋這次的旅行,男主角去考了駕照,然後開着這輛骨董跑車,踏上解謎般的人生旅途。

一部骨董車,一個人生的困境或迷霧,通常就是一部公路電影的基本架構,電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中的1966年福特雷鳥綠光(Greenlight),是兩位受暴婦女逃離困境的工具;電影「在車上」的Saab 900,讓主角與司機間培養信任關係,並重新去思考許多人生遭遇的問題;電影「雨人」中出現的1949年Buick Roadmaster Convertible,古典又有個性的老爺車,也是電影中重要的吸睛焦點,而電影「幸福綠皮書」中的1962年凱迪拉克DeVille,則成爲種族問題辯論的重要舞臺。

公路旅行是我非常喜愛的旅行方式,一個人開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奔馳,隨意去探尋不知名的小鎮。圖/李清志提供

公路旅行是我非常喜愛的旅行方式,一個人開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奔馳,隨意去探尋不知名的小鎮,是深入瞭解一個國家的最佳方式。公路旅行源自於二十世紀汽車普及化,以及公路交通網絡建構完整之後,特別是以美國這個汽車國家最爲明顯。

美國政府在三〇年代爲了提振經濟,投入大量的公共建設,公路系統就是其中重要的建設項目之一;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人害怕日本人會從加州登陸,因此希望有完善的東西交通公路網,以便戰時可以將物資儘速運送到西部,更加速了公路網絡建設的完成。

戰後民生用品大量生產,汽車普及率達到最高點,五〇年代美國政府宣稱,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家庭都擁有兩臺車,一臺車是男主人上班使用,另一臺車是女主人買菜送小孩使用;基本上,每個成年美國人,只要駕着車,開上州際公路,就可以前往美國各個地方;因此開車上州際公路,前往大學唸書,或是到大城市去找工作,幾乎就是美國人的人生重要模式。

我在美國時,開着一輛二手的別克世紀型Buick Century的大車,當年想說大概只有在美國油價、汽車價格都便宜的地方,纔有可能開這麼大的轎車。我利用週末到近郊或鄰近城市去探險;寒暑假則計劃長途的公路旅行,探索了底特律、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也去了北密西根半島,看到了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裡的旅館。

公路旅行其實也有枯燥無味的時候,因爲美國地大物博,常常開車許久,窗外還是一成不變的玉米田風景,有時候開車很無聊,就使用定速裝置,然後就把雙腳放在車窗上開車,這樣的開車經驗實在荒謬至極。

雖然在加州、中西部都進行過公路旅行,但是心目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去走傳統的66號公路,這條昔日連結芝加哥到洛杉磯的公路,後來因爲其他高速公路的建造,使得人們不再使用這條公路,也因此沿途的商店、旅店、餐廳,以及加油站等,從此業績一落千丈,甚至關門大吉。現在66號公路成爲一條懷舊的公路,讓觀光客去緬懷過去公路旅行的記憶。

公路旅行更像是人生的旅程,每一趟的公路旅行都可以在旅程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圖/李清志提供 江佩君

我很想去66號公路旅行的另一個私人原因,是因爲美國建築大師萊特晚年,每到冬季來臨之前,總會與朋友學生們,開着好幾部車,好像西部時代的蓬車一般,浩浩蕩蕩地沿着66號公路南下,從芝加哥到亞歷桑那州去避寒,春暖花開時,才一票人循原路返回芝加哥。

每個年紀的人,都可以去進行公路旅行,不同的年紀去公路旅行,心境與理由都不盡相同;其實公路旅行更像是人生的旅程,每一趟的公路旅行都可以在旅程中,找到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