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週刊·兩會特刊||“人文經濟學”視域下高校美育的創新路徑

“人文經濟學”集中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價值導向,更加着力解決西方經濟學“人文缺失”“人文悖論”導致的“人文危機”,更加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聚焦開闢中國式人文內涵高質量發展新道路與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形態。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人文經濟學”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美育教學系統性不夠完善,尚未形成結構性的體系框架,本文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美育創新的發展訴求,分別對以美育德、以美育學、以美育行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美育環節、爲進一步完善美育教學模式提供系統性的路徑參考。

以美育德,提升人格與精神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的當今,西方意識形態的入侵對於我國年輕一代大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都在侵蝕着青年的思想,德育只能做到規範和約束人們的行爲,維護社會大局的秩序和穩定,屬於一種規範性教育, 對於人們的道德行爲進行一定的規範。而美育屬於一種薰陶性教育,注重於人的情感,精神和人格的健全與提升。讓學生們在認知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的素質修養,進一步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美和藝術來啓蒙,孕養人性之善,解決規範化的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空洞感和教條化,通過人對美的接納來緩解道德對人性的壓力,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合乎人性和人情,以美孕育“人性化、人情化的德”。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孔子作爲我國儒家主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視對於學生的禮樂教育,一貫將其作爲人格思想教育的頂層建築,在《論語·泰伯》中是這麼敘述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就是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但是學習《詩》只是順着自性抒發內心的志向,不可以沒有禮作爲一個度,對自身的性情進行規範,禮能夠成就《詩》的學成。也就是孔子教導顏回時讓他一生克己復禮的原因所在,但是,學了詩和禮也並不算完備,還要學習樂來成其性,也就是養我們的性情,禮起到一個調和的作用,而美善的音樂就是天地自然調和而成的旋律,用以涵養自身的性情,最終成就自性之德、成就至善的境界。

這裡的禮樂教育就是最初的美育教育的一種途徑,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人格教育,他認爲高尚的品格是每一個人必須擁有的,將人格教育作爲一種對於自我的反思和超越。另外,孔子又主張“盡善盡美”,分別對上古的樂舞《武》和《韶》進行了不同的評價,強調了美和善,或者說美和德的獨立性,但是又說明善一定是要從美出發的善,美是道德之善的基石和先發條件,所以,儒家思想一貫主張通過審美教育涵養道德教育,同時也用審美教育引領道德教育,也就是“以美育德”。在現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充分吸取以儒家思想爲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健康文化營養,以美育爲主線,實現美與德的貫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作用,作爲高校應以儒家思想爲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基礎,形成以美育爲主線,串聯美育、德育內容的主體教育結構,提高學生綜合道德素質能力。

以美育學,啓迪靈感與智慧

哲學被人們稱作爲智慧之學,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古至今,無不證明了哲學的發展程度對於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是極其重要的,不管是19世紀西方的德國古典哲學對當時德國人民的啓蒙,啓智,還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都證明了這一點。哲學通過對事物的橫縱兩個方面分別進行形而上和矛盾辯證的分析,使得人們看待事物既能夠通過形而上看得深刻,又能夠通過矛盾辯證的分析使得視野變得全面而廣泛,最終獲得真知,也就是這兩個方面使得哲學成爲智慧之學。

美學屬於哲學的範疇,這也使得美學與智慧相互聯繫。早在近代歐洲時期,很多偉大的科學家認爲他們的創造靈感很多都來自於美學的具體形式之一——音樂,是美學藝術引領着他們的科學生涯。愛因斯坦認爲藝術與科學是互補的,藝術同科學一樣具有和諧之美和永久的魅力,都以豐富的想象力爲基礎。藝術所具有的倫理價值,在提高人們的精神價值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情感的渴望。錢學森先生在談及音樂藝術時這樣說:“藝術的修養,對我後來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的創新思維,我們當時搞火箭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流中產生的。”正是藝術所含有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感悟,使他對於世界的認識得以豐富,思維方式得以擴展,避免了“死心眼”和機械唯物論,使得對問題的思考更加的深刻和全面,最終他們的智慧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所以智慧本身就是美的,人們在認知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已經體現了人的智慧,從而,美就成爲智慧的結晶。

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爲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承載着我們的民族精神,古人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體現出古人對於審美趣味的“中庸之道”,不文,不火,不野,不弱。同時,每一件作品本身又展現出它所處特定時代的民族文化內涵,引導着我們用自己的見解,廣博的胸襟和豐富的想象力來感受其中的精神內核。後人通過這些作品,更好地感受到時代精神所在,其蘊含的智慧不言而喻。所以,對於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同樣也是一種對其智力水平的培養,美育與智育是辯證統一的。

各高校因其建立時間,背景和地區的差異,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校園風格,以校園文化作爲美育的載體對學生羣體進行美育滲透是審美教育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可以通過建設校史館、圖書館、藝術博物館等校園設施,將美育教育直接現實地體現在校園內,潛移默化地對全校師生進行美育教育。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使學生得到最直觀的美的薰陶。

以美育行,實現人的現代化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人們通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創造出了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得生產力不斷提高,走向文明社會,擺脫了動物性的束縛,一步步喚醒人的本質和自我意識,出現了對美的追求和渴望,出現了“追求優美聲音的耳朵”和“鑑賞高雅藝術的眼睛”,就此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審美也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需求。美育就是人們在審美中將自己獲得的積極成果傳遞給其他人的過程。

古人云“行有界,心無疆”,沒有人能夠實實在在地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卻可以在審美的過程中,通過心靈來丈量這個世界。所以,美育也是一種人類認識世界,擴展思維,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充分發揮美育的實踐性,其實踐主要是通過書法,繪畫,音樂,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高校,課堂教學是美育實踐進行的主要形式,需要思政工作者們通過藝術理論和實踐體驗兩個方面結合,開展美育學課堂。同時由於不同的學生所擁有的藝術基礎不同,需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美育實踐教學,使美育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專業化,全面開展全員參與式的美育實踐活動,例如開設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教育課程,從學生所在學校出發,從身邊感受與體驗美,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審美和思想內涵;建立現代化媒體平臺,開放一些主題向上的影視作品和文學電子書籍,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夠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予美以智。

(高濤系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蔣穎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