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來越容易打到“異味”網約車

短評

“越來越容易打到臭車了”的話題持續引發熱議。某網紅近日發佈了吐槽網約車異味過大的視頻:“打到一輛臭車,開窗戶冷,關窗戶臭。頭油味+皮革味+汽油味+暖風一烘,直奔天靈蓋,暈車buff拉滿。”該視頻受到不少乘客的贊同。據南都報道,12月24日,滴滴出行就此致歉,稱正開展“異味車”治理,通過上線拉黑異味車功能等方法,爭取改善用車體驗。

打到不乾淨的車,不是什麼新鮮事。網約車還未興起時,傳統出租車的衛生問題也比較突出。過去大家較少提及這類問題,一來可能對服務的預期相對較低——出租車幾乎24小時都在工作,很難期待車內衛生狀況有多好;二是過去出租車領域競爭格局單一,乘客反映的問題很難受到重視,更不可能成爲輿論熱點。

網約車有着傳統出租車所不具備的優勢。司機多是以兼職方式開展工作,加上私家車更注重保養,乘客體驗通常會更好一些。網約車剛興起時,“異味車”倒是反常現象。如今有乘客反映這樣的問題,而且引發不少共鳴,難免令人推測——網約車行業是否發生了變化?

很難說這是極端個案,還是具有普遍性。不過,對於爲什麼會出現“異味車”現象,倒是可以做一些邏輯推演。

要說網約車行業的變化,最顯著的無疑是行業飽和現象,近年很多城市發出預警,提醒新手謹慎進入。行業有吸引力,進入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爲了獲得預期的收入,工作時長必然會提高,甚至行業逐漸專職化,即很多人以開網約車爲生。

行業供應日漸飽和,司機議價能力下降,這就意味着,司機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賺到過去那麼多的錢,無論從精力還是意願上,司機都無法像過去那樣重視車內衛生,出現“異味車”也就難以避免。

還有平臺監管的原因。過去維護車內衛生基本靠司機自覺,平臺沒有針對衛生問題設置專門的規範,或者即便有規範,約束力也不強。這一次滴滴提到了幾種應對措施,包括上線拉黑“異味車”功能、對車內空氣差評率較高的司機暫停服務培訓學習、對司機服務開展正向激勵考覈等,都很有針對性。至於是否真的能改善,則有待觀望。畢竟這不單純是一個衛生問題,網約車乘客體驗不佳,本質上是行業生態、競爭格局導致的。

網約車司機和外賣騎手的處境有些相似,一旦競爭加劇甚至惡化,服務品質就會下降,同時也會引發相應的社會問題——騎手行車速度過快違反交通規則、“單王”健康等曾引發廣泛討論,如今“異味車”現象讓網約車行業問題浮出水面。外賣行業追求高效,也面臨改善騎手工作體驗的問題。同樣,網約車平臺也需要在保證消費者體驗和維護司機權益方面取得平衡。從這個角度上說,治理“異味車”問題需要系統性思維,而避免陷入惡性競爭,應該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