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應驗?原因與1因素有關

示意圖/Ingimage

業力會影響命運嗎?業力與因果有關係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某篇散文中提到,他小時候生活在貧窮的農村裡,每天傍晚會看到一個瘦黑瘸腿的村夫,牽着一頭瘦小的驢子,驢子還拖着一臺破舊的板車,板車邊上斜坐着一個瘦弱的男孩,走在驢子另一邊的是一個面容愁苦的村婦,也許他們剛忙完一天的活兒走在回家的路上。這樣的景象日復一日出現,等到他日後接觸佛法時,想起這幅記憶中的畫面,頓時明白什麼叫做「業力」。

人們對於業力難免有些疑惑:業力與因果是否關乎甚至支配我們一生的命運?是否可以用來解釋一些牽扯不斷、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業力是否一定會引發所謂的報應?因果是否不能改變?業力是否會自動消散?所謂的定業是能轉還是不能轉?所謂的共業是否不可避免?人們出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這些疑惑成爲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課題。

我們要爲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言行負責,部分原因是和業力有關,爲什麼呢?因爲業力可以左右生命的輪迴和命運的起伏,而業力就儲藏在每一個衆生生命的本體內,它的來源便是起因於負面的心識作用。業力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善不惡業(又名「無記業」),每個人都生而具有。在生命本體中的業力,有無數過去世的(儲藏的業力),也有現在世的(現行的業力),而所有業力的總和,在輪迴中又會再繼續帶到未來世。這一世業力的展現,會對生命產生一定的影響。生命的組合是身、心、靈和外境四者,這四者其實都是不同因緣的產物,有各自累世不同的因緣組合而成。因緣之所以相續,就是因爲業力與其果報相續的結果。

「業力」的概念源自古代印度哲學,原意是指一個人的行爲造作及其相應的後果。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爲,不論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在衆生的生命中都有一個機制恆久儲存,並在現在與未來的生命中產生相應的影響。良善的身語意行爲稱爲「善業」,錯誤的身語意行爲稱爲「惡業」。有了業力爲「因」後,當其他所有與此「因」相關的「緣」(條件)成熟聚集時,相應的「果報」就會在某世、某時、某地、某個事件、某個場景中顯現。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是所謂的「因果法則」。換句話說,一個人必須爲他累世所有的身語意行爲負責,善者獲得報償,惡者也自食其果。

因此,在印度古代的哲學與宗教中,「業力律」和「因果法則」不僅是對個人的命運做出解釋,也被視爲是一種個人的道德規範,並發展成爲一種永恆的精神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堅定信仰。古代印度哲學也樂觀的相信,透過現世的努力修行,可以抵銷宿存的業力和習氣。由此可以得知,業力與因果的說法,只是一個原則,並非讓人們對命運完全束手無策,而是可以積極鼓舞衆人步入修行之途,來淨化業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古代印度哲學中,業力與因果的關係被視爲是一種宇宙法則,不但爲古印度六派正統哲學所接受,也爲獨立於印度哲學之外的佛教和耆那教所接受。千年來,儒釋道思想融匯的中華文化,也促使業力律與因果法則在民間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雖然業力會影響命運,但是相信業力的修行大成就者們提供了不少淨化業力的修行方法。漫長的修行道路其實就是淨化業力的一個過程。既然修行有淨化業力的作用,業力與果報之間就不會是絕對的關係,業力的引發也就不是必然的發生。業力的淨化會改變因果,也會改變命運。

人們對於業力與因果的關係最感疑惑的是:爲什麼有人做很多善事或是虔誠吃齋唸佛卻仍然受苦、厄運連連甚至遭遇不幸?爲什麼看不到善人的福報?爲什麼有人做惡多端卻是好命享福、應有盡有?爲什麼看不到惡人的報應?

圖爲《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書封,圓神出版社提供

「福報」或是「業報」的發生,雖然具有潛在的可能性,卻未必是必然發生,也未必是現世發生,而是要看外在環境中,所有與之相關相應的「緣」是否成熟具足。當外在有力量、好的緣介入時,譬如積聚的善業多、善業惡業的比重改變,或是有貴人相助撥開惡緣,或是修持的功夫深,都會形成有利條件來淨化一些業力,因而使較輕的業力不會引發而受報。

由於業力可以透過修行和行善來淨化,相應的因果也會隨之改變。所以業力與因果關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和必然的。但是,如果業力過於深重,所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不足以抗衡某些業力,或是修持工夫不夠深,可能就無法避免業報的發生了。

若是將因果關係視之爲絕對的關係,便會將「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視爲公式,而將此生一切的遭遇、發生、人際關係等,不論幸與不幸,皆歸功或歸咎於業力和相應之因果,而忽略了佛陀所傳八萬四千法門教法的目的與力量。因爲佛陀的修持法門,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淨化業力及積攢善業。如果業力和因果是絕對和必然的關係,爲什麼數千年來有這麼多修行者呢?

(本文出自《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圓神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