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盛智能產品事業部總座吳億盼 AI物聯網靈魂推手

吳億盼小檔案

老字號IC設計廠威盛近年來持續從過去PC市場轉型,加速進攻人工智慧(AI)物聯網市場,公司在歷經將近十年的佈局,終於開始收穫成果,當中關鍵推手莫屬於威盛智能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吳億盼。吳億盼說,領導新團隊一定要先改變自己的思維,要有冒險纔會有創新的空間,如此才能跟上AI新世代。

威盛在成立近30年間,曾經以PC相關晶片組及CPU叱吒市場,不過經過時代轉換,威盛已經將最新目標放眼在AI物聯網市場,且開始成功打入美國、日本及大陸等客戶,且領域遍佈商用車(工程、礦業、物流)、工廠自動化、住宅和醫院智慧化等等各式市場,且目前有許多各戶正在洽談中,顯示威盛的耕耘正在收穫成果。

回顧當初走入AI領域,吳億盼說,威盛一直在運算領域有不錯的發展,從2012年起發現AI領域開始有很大的進展,「可以透過餵食大量資料,訓練出各種不同的AI應用」。她說,在AI不成熟或不夠精準的時候就會誤判,發生假警報事件,導致工作流程會不順暢,這也是過去AI在工業市場不盛行的原因。

解決客戶痛點 比CP值更重要

不過現在開始出現轉機,因此吳億盼指出,工業客戶不在乎CP值,只在乎能否讓自己工作更順暢,「AI的東西華麗詞藻,客戶不在乎,客戶需要解決痛點,因此需要深入去理解使用場景,打造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吳億盼表示,各行各業都有機會應用到AI產品,未來更可望跨域普及到各式領域當中,剛好威盛對運算晶片深入瞭解及在嵌入式平臺開發所積累的能力,透過威盛AI領域所具備軟硬體整合能力的競爭優勢,在各部門結合可以打造出令人驚豔的AI物聯網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

談起開發AI物聯網客戶的趣談,吳億盼指出,公司有一個雙鏡頭行車紀錄器產品線,一邊朝前拍攝路況、一邊朝內拍攝駕駛人駕車狀況,以確保駕駛人行車專注精神,主要應用在卡車或礦車等大型車輛,但美國人較爲注重個人隱私,有時候會把鏡頭移走無法拍攝到駕駛人狀況,甚至有一次客戶一直反映一直拍攝到駕駛人在打瞌睡,最後才發現是眼睛比較小,另外偵測到打哈欠則是判讀到下巴大鬍子看起來隨時在張口。

吳億盼說,前幾年花了很多時間跟前線人員一起去跑客戶,「一定要去理解人家看到什麼,沒有去看到怎麼用,你想都不會想到」。好比先前去美國礦坑拜訪客戶,原先就規劃先行在臺北找大型車試驗,結果試驗完到當地完全無法用,因爲車子的輪胎就至少兩公尺高。

AI落地應用 機器視覺是關鍵

對於未來AI應用場景,吳億盼認爲,AI會落地應用到各行各業,當中各場景預期將有共同的主軸是機器視覺(Computer Vision),代表未來將會用鏡頭處理大量影像,進而讓物聯網裝置做出感知跟判斷,再將其導入到適合應用的商務模式。

威盛在AI佈局的終端應用上,吳億盼表示,目前公司在AI應用有切入到車載市場,大致可分爲前裝或後裝領域,但考量到前裝市場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切入,因此並沒有把所有資源押寶在前者,不過針對當前的後裝市場,威盛則鎖定計程車、大型貨車及礦車等市場。

另外,在工廠端也將會以堆高機、工廠自動化等領域切入,其次是建築裡的電視牆、醫院看板或是社會住宅等相關應用,威盛除了採用自行開發的晶片,也會整合其他IC設計廠的產品,再依實地考察客戶需求,打造出相對應的AIoT平臺解決方案給客戶,因此威盛同時具備硬體、軟體、Framework及資料科學(Data Science)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