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現在自閉症兒童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專家:母親塑料吃多了!

我們總是以爲,一個人如果自閉,大概是受了某種傷害,不願再與人來往。

然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自閉,可能不止心理問題,還與我們接觸到的塑料有關。

最新研究

2024年8月7日,一羣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十年之久的成果。

爲什麼一項研究要這麼長時間纔有結果,原來他們所研究的,是600名嬰兒從出生,一直到長到11歲的身體變化。

研究的對象不光是這羣孩子,還有包括他們的母親。

研究人員收集到孩子母親的尿液樣本,對其進行一一檢測,經過比較,得出一個結論:

只要是尿液中含有一種叫BPA物質的母親,她的孩子,大概到2歲的時候就能看出自閉症傾向,到了11歲,他們有高於正常人6倍的機率,被確診出自閉症。

此外,研究團隊還利用幾隻小鼠做實驗,試圖找出BPA與自閉症的關係。

研究人員顯示製造一個充滿BPA的環境,然後將小鼠放入,觀察它們的反應。

受到影響的小鼠,不再像往常那般活潑,反而是不停地梳理自己的毛髮,或進行其他重複行爲,社交行爲反而減少。

這一點,就比較類似於人類表現出來的自閉症。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受BPA影響,小鼠的大腦的杏仁核區域會出現變化,這一變化區域,正是影響小鼠社交的主區,這或許就是癥結所在。

最終,研究人員從這些實驗小鼠身上得出結論,BPA能夠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改變雌性激素產生,改變了大腦神經元的生長方式,使得小鼠情緒焦躁,不願意社交。

只是,這種從小鼠身上得出的結論,並不能套用到人類身上,因爲人與鼠的行爲有差異,並且這些小鼠所吸收的BPA,已經高出人類體內數倍,很難用於衡量人類。

即便人數有別,但有一點能肯定,BPA跟自閉症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BPA是什麼?

那麼,這裡提到的BPA究竟是什麼呢?

BPA其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他還有一個名字叫“雙酚A”,聽起來高大上,其實我們日常很常見。

比如用來裝水或飲料的瓶子,吸管杯等,都可能用聚碳酸酯材料製作而成,而這種材料的主要成分,就是BPA。

BPA材料的塑料有耐磨性強,透明度高的優點,常被廠家用來製作盛裝液體的瓶子,這樣能對裡面裝的東西一目瞭然。

除了飲料瓶,兒童的奶嘴瓶可能也是BPA材料,能看到裡面,沖泡奶粉更容易把握劑量,但是這些BPA,卻會對嬰兒造成影響。

此外,食物罐頭的內側塗上的那層環氧樹脂,也有可能含有BPA。

除了塑料製品,自然中也有BPA存在,曾經有美國人在地表水中,就檢測到BPA的存在。

不過,BPA並不是一直存在的物質,它的半衰期是4.5-15天,過了這個時間就會降解。

儘管BPA隨處可見,但也不必過於擔心,這種材料只有大量存在嬰兒身上才起作用,加強防範就好,如今市面上也已看不到BPA材料的奶瓶,大可放心。

至於BPA材料是否會讓成年人也自閉,目前沒有定論,至少現實中並無案例。

另一項研究

有關塑料與自閉症的聯繫,其實我國專家早就研究過,只不過研究對象不是塑料裡的BPA,而是塑料顆粒。

2022年7月18日,華中農業大學的官方微信公衆號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將懷有身孕的老鼠,暴露在富含不同塑料微粒的環境中,研究這些微粒,會對它腹中胎兒造成怎樣影響。

經過一段時間再檢測,這些看不見的微米以及納米塑料顆粒,已經進入了懷孕母鼠的消化道、子宮以及胎盤內,還未出世的小老鼠,早早與塑料來了親密接觸。

這其中,體積更小的納米塑料能夠進一步深入,直接鑽進了小鼠的丘腦內,在這裡不斷堆積,體積較大的微米塑料,無法進入,只能留守外面。

但因爲微米塑料的存在,使得納米塑料堆積得更多,所以微米塑料並不無辜,它也是影響胎兒的“幫兇”。

這些塑料顆粒在胎兒丘腦堆積後,會引起氧損傷,導致丘腦穀氨酸脫羧酶2下降,丘腦GABA能神經元損壞,進而導致額葉皮質和杏仁核GABA遞質釋放減少。

最終,這些新生的小鼠舉止變得異常,他們不喜歡社交,總是待在角落重複一件事,保持着一種焦躁的狀態。

這就是看不見的塑料微粒,將一個樂觀開朗的小鼠,變得自閉焦慮的整個過程。

可怕的是,塑料已經成爲我們必需品,很難擺脫掉,這些微納塑料,總是神不知鬼不覺進入我們身體。

2018年,有科學家對人類糞便進行檢測,首次在其中發現了微納塑料,種類有9種,大小在50到500微米不等。

2019年,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一篇《人類對微塑料的消費》,對我們攝入的塑料做出估計,每年吃進去的微納塑料,大概是3.9萬-5.2萬粒,加上呼吸吸入的量,總共7.4萬-12.1萬粒。

其中,瓶裝水是最容易攝入塑料微粒的,今年年初,美國科學家在《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一篇研究,他們發現,1升瓶裝水裡,至少含有24萬微納塑料顆粒。

據估計,如果一個人常年喝瓶裝水,那麼一年將會攝入21.1萬粒微納塑料顆粒。

這些塑料顆粒進入人體,是否會讓人也變得自閉,目前還沒有定論。

同樣的,以上的實驗只是在小鼠身上應驗,並不能套用在人身上,而且小鼠吸入的微納塑料數量,已經遠超人體含量。

只是,目前還沒有吸塑料微粒過量,導致自閉的人。

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塑料是種無法降解的物質,在體內堆積多了,會有很大的潛在風險。

如何預防

對於這些看不見的塑料顆粒,我們能做的是將水燒開再喝,水燒開後,裡面的塑料顆粒會與碳酸鈣發生反應,最後沉澱在壺底。

其次是不要用塑料杯裝開水,高溫的水會激發出更多塑料顆粒,儘量避免使用塑料砧板,炒菜用的不粘鍋,如果表面破損要及時更換,因爲上面的塗層也是一種合成塑料。

對於塑料裡的BPA,在科學家的這項研究還沒發表,它們還沒跟自閉症扯上關係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它要毒,只是毒性強弱沒有統一說法。

加拿大最先秉承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的原則,直接將標爲有毒化學品,在2008年下發規定,禁止在奶瓶里加BPA。

我國在2011年也做出規定,在製作嬰兒奶瓶時,一律不得使用BPA,否則嚴懲不貸。

光是管住嬰兒的奶瓶,顯然是不夠的,從澳大利亞的這項研究來看,嬰兒體內的BPA,還有可能是從母親身體裡帶去的。

所以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還得從自身開始。

其中最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的嘴,雖然BPA不是食品添加劑,在食物裡不可能直接吃到,但裝食物的容器,就得小心。

比如前面提到的罐頭,這種罐頭裡面的有含BPA的塗層,這種塗層是爲了防止金屬腐蝕。

這種塗層經過酸性食物的激發,容易逃逸出來,鑽到食物裡。所以我們在選罐頭食品時,儘量避開酸性的罐頭食物。

其次,我們平時使用的塑料餐具,一定要看清上面的標籤,看看是否屬於聚碳酸酯材質製造。

這種材質的餐具,就可能含有BPA,這種餐具裝冷食還好,如果用裝滾燙的食物,裡面的BPA就會被高溫激發出來,鑽進食物裡。

除了塑料製品防範,大自然裡的BPA,也要多加小心。

只是,這一點不是靠個人就能做到的,如今的地球,早已被塑料所攻佔,即便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地區,也有科學家在新雪中發現微塑料,在土壤裡發現塑料碎片。

在地表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人們也發現了塑料的存在。

減少大自然中的塑料,不是一兩個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國目前正在推廣以竹代塑,竹子經過處理,也能達到塑料的要求,這或許是一種解法。

不過,材料是無心的,這個世界怎樣發展,只掌握在人的手裡,如何用好手裡的材料,減少對地球的污染,這是每個人都要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