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放水?臺電:配合供水順便

桃園18日早下大雨,但石門水庫蓄水率仍維持約24%,幫助不大。圖/取自「桃園景點即時影像」

電力供應吃緊,外界質疑臺電在水情緊迫下仍放水發電,臺電昨天表示,從來沒有「爲了發電多放水」,而是因應夜間用電尖峰調整放水時段。臺電指出,各水庫的放水發電是依照下游民生、農業等用水需求規畫安排,臺電依照供水需求指令,由用水單位先決定一天要供多少水,才規畫要怎麼樣在水庫供水同時進行發電。

專家則認爲,問題出在政府的動作太慢,都要等到乾旱纔在調度水源,每年春耕時水庫的水直接供灌「放好放滿」,每次都像在「賭博」,這幾年氣候變遷加劇,手氣愈來愈差,每年都在擔憂水情。

石門水庫水位持續低迷仍供水發電,引發外界質疑。北區水資源分署澄清,水庫操作是以滿足用水需求爲原則,發電是附帶效益,無任何水源浪費。

臺電表示,水力發電一直以來都是「用水優先」,配合民生及灌溉需求供水的同時進行發電。臺電目前調度水力發電大多於夜尖峰,發電後尾水再供應下游,不會影響民生用水需求。以十五日石門水庫調度發電爲例,臺電依據當日用水需求總量,集中安排於傍晚發電,發電後尾水排至後池堰,再由後池堰定量供下游民生、農業使用。

中央大學土木系特聘教授吳瑞賢說,石門水庫發完電的水會先留在後池,再往下送到石門大圳供應各類用水,基本上不會浪費,問題是政府直到乾旱時,纔開始調度埤塘和河川水源,動作太晚,每年春耕時水庫的水直接供灌「放好放滿」,這幾年氣候變遷加劇,導致每年都在擔憂水情。

「水庫本來提供農業用水的部分,應該想辦法不要用。」吳瑞賢說,政府應設法將水留在水庫裡,另幫農民找水源,除提早調度河川用水,也應適度開放農民抽地下水灌溉。

他並表示,地下水長期被污名化,臺北、臺中等城市地下水位都太高,反而對土壤液化潛勢不利,中央大學也發現,桃園沿海地下水出流現象強勁,每年出流量多達一億公噸,相當半座石門水庫容量,這些水抽出來不會有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