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舟院士:對5G有點失望,6G可能是一種革命而非改良
“5G出現已經快五年了,發展也非常快,但大家滿意嗎?”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在搜狐科技年度論壇的演講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向臺下觀衆發出提問。
他說:“客觀來講是有一點失望的,跟當初的期望不一樣。” 因爲5G到目前爲止還是很單一,主要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應用,“當初我們的預期是5G在垂直行業越來越活躍,不僅是普通消費者,但垂直行業的應用沒有起來。”
2019年6月6日,中國5G牌照正式發放,從此開啓了中國的5G時代。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三大運營商5G套餐用戶數合計達到15.94億戶。
過去2G時代,短信開始流行;到了3G時代,手機QQ、遊戲、流媒體等蓬勃發展,4G時代下微信、抖音、移動支付等各類APP崛起。到了5G時代,雖然行業對於“殺手級”應用的討論層出不窮,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5G能力尚未在消費應用中充分體現,真正落地的爆款應用至今仍未誕生。
在垂直行業,爲什麼5G還沒有真正做起來?王江舟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5G技術指標還達不到垂直行業應用的要求。“比如5G的延遲太大,所以有些應用是不可行的。垂直行業當然也希望爲用戶運營提供很好的支持,也有毫米波技術發佈,我們希望下面幾年垂直行業有些應用,但具體能應用多少還不知道。”
王江舟透露,現在正是6G研發的時段,標準化可能明年就會開始。5G不能完全服務到垂直行業的問題, 6G有望得到解決。
根據此前國際電信聯盟發佈《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其中提到,6G包含沉浸式通信、超大規模連接、極高可靠低時延、人工智能與通信的融合、感知與通信的融合、泛在連接等六大場景。
王江舟總結,6G是多種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通感算智空天地一體全域覆蓋的新一代移動信息網絡。而6G應用的需求就是通信、感知、計算、AI等一體化融合。這些特點體現出來後,未來的6G網絡將會實現從通信到移動信息服務的重大轉變。
他預計,未來6G網絡的應用遠景,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實現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構建萬物智聯的新世界。
“我們有全息通信、數字孿生、擴展現實、智慧交通。爲了做到科技引領,需要研發很多先進技術滿足這種應用。未來的6G網絡相對於5G在關鍵指標上需要實現量級的提升。”他說道。
以全息通信爲例,未來的6G時代,全息通信需要大幅度擴展,移動網絡實現多人遠程實時交互,相隔幾千米的兩個人可以面對面交流,這將極大地改變沉浸式體驗,使得協同辦公、遠程教育、交互式應用和社交等等成爲現實。
圍繞數字孿生,王江舟認爲6G時代數字孿生人會成爲現實,可以模擬人類的行爲和思維,實現與真實人類的互動和交流。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創建人體模型用於器官檢測,包括模擬病患的生理狀態,然後再通過數字人極大地改變醫療的效率和重要性。
通信和感知的融合是6G重要功能之一。在通感互聯方面,王江舟認爲作爲通信和感知的結合,信息將可以實現更多感官的感受,實現人機間的交互。“以後可能會有無處不在的傳感器,感知我們附近環境的變化,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出決策。”
在智慧交通方面,6G有望構造安全、高效的交通網絡,實現上天入地等多模態智能出行。
王江舟表示,6G無論是遠景、體驗還是定義,和5G非常不一樣的,它可能也是一種革命而非一種改良。他還建議,通信、感知、計算、AI等幾大信息技術要進行一體化設計而非分開設計,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好的、具備較強個性化的6G網絡,最終服務多種多樣的垂直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