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54:喜樂的心哪裡來?
喜樂的心哪裡來?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同事休假到美國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因她獲得加州大學的醫學博士,我想這位同事此趟赴美心情可能比獲博士學位的女兒還高興。作父母的,看到孩子有成就,恐怕是人生最欣慰的事。
快樂的定義自己求
過了幾天,同事自美返臺,愉悅之情,一眼就能看到。但是他說,女兒是負責醫學研究,每天不分白晝黑夜,都待在研究室裡做實驗,而研究室裡大瓶小罐,甚少情趣。於是他勸女兒稍微調整一下方向,不要再專攻醫學研究,他說:「醫學上不是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嗎?」
女兒回答父親:「醫學研究比當醫生更能造福人類,我有興趣也很快樂,請父親不要擔心。」
世界上有什麼事是真正快樂的呢?快樂的定義是什麼?德雷莎修女 ( Mother Teresa) 一輩子在印度服事窮人中的窮人;她沒有世俗的家,沒有財產,唯一有的就是二套白布藍邊的衣服及一雙鞋子,跟她一起工作的修女們亦都如此。
她們工作的辛苦無人能及, 但是她們卻過得很快樂。原因爲何?因爲修女們認爲,她們服務的這些窮人都是耶穌,她們是在服事耶穌,如同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40節:「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理工男變牧師
有個年輕人,約二十年前獲得美國著名的常春藤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材料工程博士學位,當時MIT的工程博士,在臺灣是十分搶手的,前途無量。但是他放棄了一切,攻讀神學院,最後當了牧師。
他說,後悔早年浪費了這麼多時間,若是早點讀神學院,爲主作工該多好。牧師雖然收入不高,工作時間又長,但是他很快樂。很顯然的,快樂的標準在他眼裡,與我們一般人是大大的不相同。
現已進入民國113年,這讓人不能不想到國父革命及黃花崗 72 烈士之一的林覺民,我個人對林覺民非常欽佩。林覺民赴義時才25歲,遺有幼子及正懷孕的妻子。他爲了國家免於被列強瓜分的命運,毅然視死如歸。
況且林覺民參加黃花崗之役,不是不小心遇害,而是早知必死,故留有著名的<與妻訣別書>。我每次讀他的<與妻訣別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我纔讀幾句,就會熱淚滿眶。現今世界,到哪裡再去找這樣的人呢?
喜樂是基督徒的標記
人生在世,大家都希望過得快樂,但是快樂從哪裡來呢?物質生活的豐盛,包括名利、學問、地位、家庭,都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久必成空。人必須瞭解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只有在高尚的價值觀下,才能做出令自己快樂的事,即使在九泉之下亦必含笑。
就一個基督徒來說,喜樂是我們信主所結的果子,也是基督徒的表徵。我們在邀請朋友來參加佈道會時,常對朋友說•「信耶穌有平安喜樂。」但邀請的人,自己若經常愁容滿面,不認識耶穌的人看見會認爲「你自己信耶穌並沒有平安喜樂,爲什麼你要用信耶穌有平安喜樂來邀請我呢?」所以一個人是不是虔誠的基督徒,可由他的生命見證看出來,這是基督徒的表徵。
基督徒要怎樣纔能有平安喜樂呢?最重要的就是要靠主喜樂。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1節說:「弟兄們!我還有話說,你們要靠主喜樂。」丈夫整天精神抖擻,因爲他有個愛主又賢慧的妻子;妻子天天笑容滿面,因爲她有個愛主又愛她的丈大。夫妻在主裡牽手走一生,才能喜樂一輩子。
(本文與臺灣醒報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