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爲什麼要學公衆關係議題?

這兩天,關於大小楊哥的事情,你也看到了。

大家在朋友圈、社羣和網上的焦點都不太一樣,有人在關注沫沫,有人在討論月餅,還有人說,他和辛巴的大閘蟹問題還沒解決。

有人問我,如果你是公關負責人,我會怎麼處理?這問題真的難住我了。 因爲,大家看到的信息不一樣,可能連大小楊哥自己都弄不清楚哪些是重點。

網上有個詞叫“空調記者”。

一些人坐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天天在小紅書、抖音、微博平臺上找料,扒出具備10萬+潛力的料,然後,編輯一條500字以內的微頭條、再找到一個原作者的視頻,切片成10秒發在網絡上。

這10秒的視頻只展示精彩、高潮部分,連事實都查不清楚,就成了新聞;在這種短視頻形式下,很多內容都被編造。

作爲KOL或具備IP屬性的品牌方,自己看到視頻可能要搖搖頭的表示無語。所以,你說該怎麼迴應?既然網絡傳播速度如此快,加上“空調記者”這麼多,作爲網紅該怎麼辦呢?

是不是一定要大家監督?當然。不過,被監督前,我認爲作爲網紅、或者百萬粉絲的視頻自媒體博主,一定要自監督,惡補這三節和監督有關的課,防止把自己玩進去。

01

首先,是新聞常識。什麼是新聞常識?簡單講,你得明白自己發的東西和新聞區別在哪裡。

上半年,《人民日報》發佈過無數篇關於網紅、封號的評論。我總結了一下,大部分點題的內容都在說:

有些網紅、自媒體爲了流量,啥都敢編,連道德、法律底線都不要了,他們應該用優質內容吸引大家,而不是靠造假來騙取關注,這樣做遲早會被大家拋棄。

其他媒體面對封號的博主,說得也比較直白。比如:

編造虛假視頻的行爲,不僅破壞了網絡秩序,還浪費了資源,所以必須封號,要讓造謠的人感到肉疼,這樣別人纔不敢造謠。

所以,當網紅、做自媒體,得記住,絕對不能造假、不能擺拍,就算搞笑段子,也得讓人一看是假的;其次,不能光想着搞流量,那些不正當的流量不能要,不然被封號了,啥都白搭。

看到這,你可能說了:我作爲一個搞笑、娛樂博主,如何拿捏好演繹、模仿這件事呢?

比如:我最近看了一個熱門電影、熱門事件很生動,比較耐人尋味,具備啓發性,我知道直接模仿或剪輯電影內容會侵權,所以決定自己創作一個類似的情景,你說能不能做?

類似於大小樣哥月餅事件,我想製作一個關於“愛國”的短視頻,通過這個視頻來教育和娛樂大家。

很好。這是一個現實題材與演繹最直接的例子。但是,新聞可以做成搞笑視頻嗎?不妨從新聞常識上,找一找界定範圍;新聞常識是對新聞真實性、時效性、重要性和客觀性的認識,注意這四個關鍵詞。

02‍

何謂真實性?還記得網紅“貓一杯”事件嗎?

2024年2月16日,“貓一杯”發佈了一段視頻,聲稱在法國巴黎的廁所裡撿到了一位名叫秦朗的中國小學生的寒假作業本。

這個視頻在互聯網上迅速走紅,引起了大量網友關注,隨後,她又發佈了幾個視頻,聲稱已經找到了秦朗的媽媽。

但是,這個看似溫馨的「尋人」故事缺失一場精心策劃的炒作,4月12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區分局發佈警情通報,揭露了這起事件的真相:

所謂的“秦朗丟作業”事件完全是“貓一杯”和她的一個同事薛某策劃和編造的,他們爲了吸引粉絲和流量,網購了寒假作業本,自拍並製作相關視頻,然後散佈到多個網絡平臺上。

所以,新聞中的真實性講究,每一個事實要素要具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必須準確無誤,你不能隨意編造或歪曲事實,更不能捏造不存在的內容。

如果某件事沒有真實發生,而是由我們創造出來的,這就屬於演繹。那麼,問題來了,新聞事件發生,也被報道了,我可以改編或者演繹嗎?

好問題。不過,這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和法律標準。什麼標準?我總結了五點:

這幾方面,真有必要展開一下。 所謂尊重原始信息,即你不能扭曲它本身所承載的關鍵部分。

比如,一個政治家在演講中討論了環境政策,即使你想通過演繹的方式進行批評,也不能錯誤地解釋這位發言人對環境的真實態度。

明確標準。想必多數人都知道,不論視頻、文章、還是漫畫,都應該表明這是一種藝術改編、或演繹,現在絕大多數平臺在作者發佈內容時,提供了「創作來源」標註,如果內容有混淆,儘可能在作品中明確表達出來。

災難、犯罪或可能引起受衆強烈情緒的事件都稱之爲敏感內容,因爲使用不恰當會引起價值觀衝突。

還有一點,儘可能不要直稱別人名字,我們的改編、二創本意是爲了提供額外見解,並不是爲了製造爭議或攻擊他人,如果你的內容缺乏正面意義、模棱兩可,那麼,人們會質疑你的意圖,並給作品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

所以,確保創作既有深度、也有明確積極導向,對維護信任度至關重要;對於取材上,現在都講究”切片藝術“,我認爲,還是要保留事情本身的樣子。

總之,新聞常識做博主的底線,它關係到個人誠信,也影響到內容是不是被大家接受;確保創作基於真實、準確、正面的,纔不會陷入非必要的輿論中。

03‍

陷入輿論中應該怎麼辦?肯定是處理,怎麼處理?我認爲,第二課應該補:公共關係。

很多網紅經常在直播間說:兄弟們,給我上;兄弟們,衝;兄弟們,一起來.....

這在危機公關中叫做”帶節奏“,什麼是“帶節奏”,我相信你有所瞭解; 實際上,“帶節奏”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妨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帶節奏到底爲了什麼?

說白了,當一件事情發生後,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爲了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偏離控制範疇,我們會選擇一種期望的觀點來引導輿論走向。

這種方法雖然具備時效性,可是,這樣做忽略瞭如何處理觀點背後的實際問題,什麼是實際問題?

我來舉個例子:

有一天,你在某個網紅的直播間裡購物。突然,一個消費者在評論裡寫道:“我前幾天買的東西,收到後感覺不對勁,好像是假的。”這條評論很快就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如果網紅迴應說:“怎麼可能會有假貨呢?兄弟們,你們都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幫我說說話,這肯定是個誤會。”

這樣做,看起來是在求助粉絲幫忙澄清,但實際上並沒有解決大家對商品質量的疑慮。

關於商品質量、品質、性價比的問題在直播間裡很常見;網紅在直播時可能會說很多,但這些話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雷軍是網紅企業家博主,來看看他怎麼避免輿論發生的:

小米汽車上市時,爲了防止大家對車的種種疑問,他在微博上直接開了個“百問百答”。他通過這種方式,迅速回復網友們的問題,有效地阻止了謠言的傳播。

我們不妨思考下,雷軍面對小米汽車上市前大輿論,爲什麼不用視頻迴應呢?

因爲視頻很容易被切片、被剪輯、這會引發新的誤解產生; 圖文迴應則會留下明確的記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如微信、微博再次查看,很好的避免了信息失真。

網紅學公共關係課題,並非要學如何寫聲明,而是要學與公衆有效的溝通方式,以及如何維持公衆對個人的信任。

我看到不少網紅團隊遇到危機,都會發布聲明,但大部分都在嘗試撇清關係。這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溝通」。

如果回到小米汽車的例子,假如每次遇到問題都只是發聲明,那小米的微博不就成了一個“聲明發布中心”嗎?

因此,有效的溝通並不總是需要靠聲明來完成,而是應該找到一種方式,能夠縮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建立更直接、更個人化的聯繫 ;這種方式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顧慮被認真對待。

所以,大網紅第二節要補的課是:有效溝通;換言之,如何將輿論和信息有效地沉澱下來,及時阻斷二次傳播。

04‍

第三節課是什麼?一個詞概述即:監管政策。

簡單來說,瞭解最新政策,以免不小心違規。 但現在政策實在太多了,感覺都學不過來,該怎麼辦呢? 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監管政策本身在表達什麼。

來看看這次大小楊哥的事件:

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東方甄選在2022年曾經和廣州美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過,他們那時候推出了一款流心月餅。

昨天,東方甄選也發了一個官方回覆,說月餅按照公司的選品標準來生產,質量有保障;那爲什麼這次大小楊哥和美誠月餅的合作會引起爭議呢?關鍵在於兩點:節日和禮品,以及政策敏感性。

節日送禮,再普通不過的事,尤其是做生意、維護客戶,禮尚往來在所難免;但是,如果節日期間,有產品打出性價比高、謀福利、還能送禮旗號進行銷售,消費者的關注度往往會更高。

因爲能送禮的產品、與性價比是兩碼事; 換句話說:我們送東西給別人的東西,往往希望有牌面、看着溢價很大,但不希望客戶也看到成本價。

再加上本身,原價59元三盒的月餅被擡到了169元三盒,那肯定會引起網友們的質疑。

還有一點,直播中,小楊哥多次稱這款月餅的產地是香港,用料高端。這是關鍵,網友的力量很強大,大家一查香港最大網購平臺發現並沒有這款月餅售賣,而且,多位該月餅品牌代理商表示該公司“在香港沒有門店”。

所以,這種產地、產品、廣告宣傳和實物標識不符的行爲直接構成了欺詐。

另外還有一點,該月餅售賣期間,與小楊合作的某香港影星也出現在了直播間,這讓消費者不得不思考中間的利益關係。

不管有沒有利益綁定,從印象上大家會把他們放一起。

還有一點,提到香港,我在社交媒體、各種社羣中看到上升至資本、政治方面的內容;比如,有人說,設立香港分公司是不是背後有某種勢力在操作?

這什麼概念?

本來只是一件普通的商業決策,結果被描繪成含有陰謀論色彩的事件,或者被牽扯進政治話題;如此一來,大家會再次過度解讀和猜測,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我之前在社羣中說過,辛巴與小楊哥的罵戰,本質是流量焦慮以及大主播從網紅到企業化運營的癥結難題。

但是,對大網紅來說,一個月餅、一個大閘事件,被網友們放大後上升的高度,是不僅限於品牌本身的,它甚至可以提升至社會議題。

所以,通過大小楊哥月餅事件,能得到什麼結論? 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是:貨品是一個縮影,一旦被放大,足以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

當產品、活動與節日、文化相關時,最好把握好誠信;否則,任何誇大或誤導性的宣傳都可能迅速被公衆識破,然後上升到政策立場中。

因此,如果說大網紅要補的第三節課是「政策」信息,倒不如說,他們應該關注自己售賣的商品和所做之事,評估行爲,是否可能因爲輿論的放大而引發廣泛關注或爭議。

總結

搞流量,不是沒有邊界。

新聞常識、危機公關、監管政策側面都在提醒博主們, 任何行爲都要在一定框架下約束進行,不然,下一個受傷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