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的不可預測性使美中關係撲朔迷離,不過,強權競爭離不開實力與利益的交纏,依此脈絡就不難梳理出美中關係的前景,川普交易式外交對大陸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只要可以溝通、談判、交換,就可以找到交集之處,但對臺灣而言,只是與書桌對比的筆尖,可能是命運的轉捩點。
川普向習近平釋善意
由於核心利益、價值、制度的根本差異,中國新興強權快速崛起,讓美國社會因不適應而反彈,反中氛圍高漲,美中關係欲好不易;川普就職以來,傳達的混亂、甚至矛盾的訊號,更讓人對美中關係抱持懷疑態度。川普對中關稅戰沒有絲毫放鬆,除了原本宣佈的10%關稅,又以中共打擊芬太尼不力爲由,額外課徵10%,使大陸對美出口面對高達35%的高關稅,拜登時期的科技「小院高牆」依然屹立不搖。
但川普一再強調「我尊敬中國」、「我非常尊敬習主席」、「習主席了不起」,他與習近平可以一起解決世界上許多問題,使大家對美中和解又充滿期望與想像。香港《南華早報》與《華爾街日報》分別報導,川普可望在4月訪問大陸,以及邀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6月訪問美國進行「生日峰會」,多少反映出雙方共同意願。
對於關稅戰與大交易的混合訊息,北京嚴陣以待,展現戰略定力,在堅持尊嚴、對等、不輕易讓步原則下,確保雙方溝通機會之窗敞開。外長王毅引用小說家金庸名言,「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是中國態度的最佳寫照。
川普自去年當選總統以來就不斷向習近平釋放善意,包括邀請他出席就職大典,訪問美國,以及他本人在就職百天內訪問中國,習近平未如一些國家領袖,爭相前往華府或海湖莊園會談。如何在最有利的情勢下,以堅強的實力地位與川普會面,應是北京的首要考量。
另一方面,正如《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大陸內部經濟持續升壓之下,北京有需要與美國接觸談判,降低高關稅與放鬆科技管制,在這種多方考量之下,川習會雖然有譜,也是雙方共同意願,但從中方的謹慎,可以反映出美中關係的複雜與敏感性。
面對不確定的美中關係及川習會,大陸很明顯以國內需要爲第一優先,剛結束的兩會就幾乎完全聚焦國內經濟問題,將「着力擴大國內需求」調整爲首要任務,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消費提質升級;2025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預期目標保持在5%;赤字預算提升爲4%;優化民營企業,提升企業家地位;鼓勵外商投資;推動「人工智慧」等,對外關係與兩岸關係只是照本宣科,並無急切性。
臺灣成美中交易標的
臺灣與美國媒體偏向放大美中之間的矛盾來看待美中關係,臺灣問題也因此經常被擴大解讀爲美中關係的最大障礙,川普一再被媒體詢問對臺灣安全的承諾,以及是否能保證中共不會以武力犯臺,這種過度簡化的問題反而模糊了美中關係的現況。
「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仍是中共的最終目標,其中強調的是和平統一的前景,爭取的是統一進程有實質進展,並沒有時間表,也不是習近平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更不能與武統畫上等號。傳統上,臺灣問題是美中之間的價值與制度之爭,涉及美國對自由民主夥伴的承諾,但信奉務實、交易式外交的川普不受此束縛,他界定臺灣爲商業競爭者,而非民主盟友,某種程度反而可使美中暫時擱置最大的歧見,展開實質談判。
對川普而言,即使沒有全面性的大交易,只要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優先,次要目標也可接受。關稅、貿易、投資、高科技管制、平衡貿易、芬太尼、甚至限制核武都是可以個別處理、交易的議題。
對大陸而言,實現國家統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長期目標,確定美國不支持、縱容臺灣實現法理臺獨是短期目標,面對可交易的川普,大陸手上的牌非常多,美國學界熱議以臺灣爲標的的「美中大交易」不無可能端上臺面。臺灣要記取烏克蘭教訓,不能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川習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