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以秦剛式身段拉近臺灣人心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換屆後,對內、外都展現了新人新氣象。除了重新鼓勵民營企業家、支持房地產和網路平臺經濟之外,「少壯派」秦剛升任外交部長,「戰狼」色彩也有所淡化。秦剛在大陸國際環境艱困時派駐美國,對打開美中僵局功不可沒,如果將這段寶貴經驗投射於兩岸,也頗有參考價值。

不做說教式的政令宣導

秦剛離美前,曾投書《華盛頓郵報》,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靈活身段和細膩作風,這也許是他獲得大陸最高領導人信任和認可,晉升外長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秦剛這篇投書沒有「官味」,不做說教式的政令宣導,而採用西方人較能接受的「講故事」風格,回顧了他駐美期間的經歷與收穫。其次,願意交朋友,秦剛透露,他曾與80多位美國會議員當面溝通,不避諱對方的鷹派立場。

只要在Youtube上搜尋秦剛駐美期間的影片,就能看到不少他參加美方論壇、與西方記者討論敏感議題的「硬對話(Hard Talk)」。去年秦剛當選中央委員,美媒報導透露,拜登政府誤以爲秦剛「沒有核心影響力」,因而冷淡以對。但秦剛不折不撓深入美國社會,與媒體和各州交流,透過秦剛的第一手資訊,相信令北京意識到,儘管美中政界、輿論矛盾尖銳,但基層民意並非全然如媒體所渲染般反中。

秦剛身段靈活,本質上是大陸年輕一輩官員,願意跨出熟悉的話語體系和舒適區,努力適應、融入另一種文化與社會制度、輿論環境。秦剛的身段柔軟與溝通技巧,大陸涉臺機構不僅應該借鑑,而且要趕快研擬具體方法並化爲行動。

秦剛駐美期間展現3項寶貴的特質:其一,勇於擱置敏感爭議,與立場迥異的「對手」坦誠對話。其二,不受肅殺的高層政治氛圍侷限,深入基層傾聽民衆意見。其三,不講官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社會各界溝通。上述3點都適用於對臺工作。

馬政府時期,兩岸政治氛圍融洽、民間往來熱絡,大陸的中央、地方官員以及各路學者都曾來臺走透透、搏感情,涉臺機構也不避諱和綠營接觸。最典型的莫過於現高居中共政治局常委的蔡奇,10年前在臺灣參訪期間寫下長篇日記,筆法平實、溫情,臺灣人讀起來至今都能感受到善意。無奈後來民進黨上臺、美中轉向對抗,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北京認爲對臺軟的要更軟,但硬的也要更硬,硬話、狠話雖只是講給「少數人」聽,但時間久了,究竟對誰產生作用就很難控制。兩岸溝通愈加困難,涉臺機構變得更保守,後來連蔡奇的臺灣行日記也遭下架,令人惋惜。

去年1126選舉,臺灣政治版圖重構的背後,是民意光譜的再次位移,大陸對臺政策調整正當其時。新的一年應該讓「對話」成爲兩岸關係的主題,沒有對話就沒有和平,但對話不同於協商、談判,需要更多技巧、智慧和善意。對話的難點在於,如何與自己意見相左、對自己不甚瞭解、或者不信任的羣體對話,逐步化解對方的疑慮和怨氣。

同時,臺灣社會內部應該放下成見,在不扣帽子、不搞污名化的前提下,坦誠就兩岸關係與臺灣前途,展開跨黨派、跨階層的對話,凝聚朝野共識。

期待兔年兩岸關係有新氣象,國臺辦主任宋濤在新年寄語中表示,有意與臺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至於何謂「有識之士」,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隨後的記者會上重申以「認同九二共識」爲前提。具前提的兩岸協商,就兩岸現狀而言,仍可望不可即。

兩岸協商屬於官方層次,對話則屬於民間層次,可以不拘形式,且能覆蓋更廣的民意,穿透力更強。陸方不妨借鑑秦剛與美國社會溝通對話的經驗,以更靈活的方式貼近臺灣基層、走進臺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