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交流地雷多 需相互給臺階
社評
賴清德總統首次出訪並過境美國,大陸武嚇未文攻、陸生團訪臺造成轟動,卻爲「中國臺北」稱呼爆發爭議、雙城論壇幾經波折終於敲定、北京學者訪臺部分獲準,也有部分遭拒。兩岸情勢詭譎,穿透現象看本質可以發現:「交流vs.反交流」、「和緩vs.強硬」兩股力量交纏,既出現在兩岸之間,也出現在臺灣內部、執政團隊內部。
兩岸政治 高度敏感
賴清德政府就職已經超過半年,大陸對賴政府的定性非常明確:習近平對拜登點名賴清德具有「臺獨本性」,大陸軍方一再指稱國軍是「臺獨武裝」並持續以軍機艦圍臺,大陸國安部、國臺辦多次端出「懲獨」措施。從事實面觀察,兩岸處於水火不容、高度敵對狀態,大陸對民進黨強硬立場已固化。
大陸的態度讓賴政府對北京促交流、促融合的措施,習慣從政治性、敵對性角度解讀,「交流=統戰」的說法充斥綠營民代和媒體。無論之前快閃訪臺影星胡歌,或此次掀起旋風的奧運冠軍馬龍,綠營高度警惕大陸團在臺引發的正面反應。這幾天大肆炒作大陸收買臺灣網紅幫大陸「統戰」半真半假的訊息,企圖讓網紅登陸潮降溫。再如國安高層對大陸人士來臺交流審查從嚴,即使獲准亦設下極嚴格規範,讓交流活動風聲鶴唳。
不過,兩岸高層對交流仍持正面態度。習近平今年4月曾說「邀請臺灣同胞來大陸走走,樂見大陸民衆去寶島看看」,釋出雙向觀光的善意,賴清德520演說迴應,兩岸可以先從重啓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及學位生來臺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賴清德於國慶演說提出「新兩國論」,導致臺海緊張後,習近平到福建視察時仍然喊話「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賴清德也在帛琉宣示「希望兩岸展開健康有序的交流」。政治對抗激烈,但「開放交流」仍是官方的立場。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團訪臺,綠營人士與媒體以成員皆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爲理由表態反對,但陸委會頂住壓力,認定「沒有國安疑慮、樂見兩岸交流」,終於讓陸生團踏上寶島土地,並受到民衆自發性的熱情歡迎。
未料「中國臺北」稱呼風波引發綠營強烈反彈,陸委會不得不表示「不排除開罰」,有意用「事緩則圓」的方式,處理這場政治風暴,遺憾馬英九基金會以強硬態度回擊,風波愈演愈烈,陸委會騎虎難下。
民間交流 珍惜善意
陸生團事件反映出臺灣社會的真實民意:首先,支持兩岸交流的民意多於反對,這個結構不僅從1月大選結果反映出來,也可以從陸生團訪臺獲得民衆自發性的歡迎看出來;其次,反對交流的民意源於民進黨基本盤,而且相當堅固,但這個「巨厚同溫層」無法影響支持交流民衆的認知。無論是抗中派的反彈,還是政府內部鷹派「卡」交流,都徒勞無功,但掌握執政優勢與話語權,造成大陸與國際社會對臺灣錯誤的認知。
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對兩岸交流愈來愈不自信。陸生團在「中國臺北」風波爆發後,遭到獨派和親綠學生團體的抗議,大陸師生十分克制,抗議者也沒有采取極端動作,所有抗議活動都以和平收場。綠營如果自信,藉抗議行動讓大陸師生聽到不同的聲音,體驗臺灣多元自由民主的日常,應該於願足矣,但綠營一面倒呼籲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或禁止大陸派團「統戰臺灣」,暴露了恐懼的心態。
兩岸關係歷經8年官方不接觸、6年美中激烈對抗、3年疫情民間交流中斷的不利背景,各方都應該對交流的恢復,多一些自信與耐心,多一些善意,不要被激進、極端言行或被動式迴應帶風向,不要怕短暫的逆風與逆流。兩岸之間、藍綠之間,尤其風波當事人更要相互給下臺階,珍惜得來不易的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