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關係旺盛的生命力

旺報社評

劉畊宏健身影片爆紅大陸網路,王心凌在大陸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演出引發現象級討論,周杰倫、羅大佑、孫燕姿等歌星舉辦的線上演唱會吸引上億網民觀看,疫情當下兩岸官方關係肅殺,新一波「臺星熱」卻讓人看到兩岸關係的生命力。

重整影響力 臺灣再發光

臺灣明星在大陸煥發第二春,表面是疫情下大陸「宅經濟」、「雲娛樂」異軍突起,實質上仍是「內容爲王」邏輯下,臺灣文化透過兩岸交流所展現的軟實力。無論是90後難忘的王心凌、60後的偶像羅大佑,甚至冷戰時代的鄧麗君,都是當時代華語流行音樂潮流的引領者,如果沒有他們在兩岸創造的流行音樂榮景,也無法在今天勾起大陸不同世代的「集體回憶」。不過,觀察這波「臺星熱」背後的兩岸媒體傳播生態、民意思潮和輿論現狀,可以發現,這一波與過往臺灣流行文化影響大陸的方式完全不同。

首先,大陸經濟崛起30年後,華語娛樂產業早已以大陸爲基地,但不代表臺灣流行文化沒落。至少2010年前,臺灣仍是華語綜藝最頂尖的「中央廚房」和「核心供應鏈」,連胡夏、丁當等大陸年輕歌手,都是靠臺灣公司包裝行銷而走紅。只是大陸豐沛的資金與龐大市場對臺灣演藝圈造成磁吸效應,過去10年間大陸新媒體、融媒體技術和應用後來居上,原本以電視製作爲核心競爭力的臺灣綜藝「黃金流水線」逐漸黯淡。

隨着大陸自產「小鮮肉」、「流量美女」等新一代本土明星崛起,年輕臺星在大陸愈來愈不吃香。但臺灣對大陸的文化影響力並未衰退,而是以化整爲零的方式重組。近期臺星線上演唱會雖使用大陸網路影音平臺、王心凌靠參加大陸網路綜藝節目翻紅,臺灣音樂人、製作人或團隊也都在大陸開設工作室,與當地團隊合作共同企畫各類綜藝,臺灣綜藝節目元素並未消失,而是化整爲零在大陸重組。

過去10年兩岸流行文化看似「臺消陸長」,實質是兩岸綜藝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有別於過去大陸民衆仰視、崇拜的華語流行音樂、綜藝作品幾乎都是「臺灣製造」,如今大陸的流行文化作品,雖然由大陸團隊製作,但可以看到亮眼的臺灣元素。臺灣社會應該自信看待兩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並積極地參與其中,而不是侷限在「被掏空」、「酸葡萄」等消極心態之中。

民粹非多數 愛臺是主流

其次,21世紀至今大陸出現的兩波「臺星熱」,恰巧都出現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而兩岸社會對彼此心態和觀感的前後變化,更值得深思。周杰倫、蔡依林、王心凌、五月天等,在2008年以前就已是偶像明星,那時兩岸還處於未能「三通」、協商長期中斷的僵局狀態,但一方面當時大陸社會普遍對臺灣持有一種「朦朧美」的好感與善意,另一方面臺灣社會也高度自信,不僅歡迎「中國風」融入流行文化創作中,也不在意明星登陸發展。

如今兩岸氛圍丕變,不但明星登陸和「賣臺」被畫上等號,弘揚中華文化、彰顯中國認同的言論和創作,也被貼上「認知作戰」標籤。然而,大陸新一波「臺星熱」再次證明,「反臺民粹」並非多數,「愛臺民意」纔是大陸社會的主流。同樣,近期大陸官方小學教材插圖風波發生後,不少大陸網民發現反倒是臺灣的國文課本插圖,充滿中華文化典雅氣息,有關「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感慨,再次在大陸網路流行起來。

兩岸交流生生不息,歸根結柢源自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臺灣要珍惜大陸民衆對兩岸文化交流的嚮往和尊重,呵護好中華文化連結兩岸的獨特價值,大陸也要看到中華文化早已在臺灣的土地深深紮根,臺灣民間的堅持與傳承完全抵擋得住短期的政治操作與切割。兩岸政治分歧要靠時間來化解,文化上的自然融合,無疑可以縮短等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