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借鑑包商銀風波 加速金融開放
5月底大陸爆發包商銀行接管案,這是繼1998年海南發展銀行倒閉案,近20年來首次出現商業銀行遭接管案。一些外媒競相用「黑天鵝現象」形容此案,認爲大陸可能爆發金融系統風險,甚至可能帶來金融風暴。不過,這些臆測並未實現,在人行與銀保監會在還未出現擠兌危機前,就果斷提前介入,讓系統性風險被壓到最低,金融情勢很快就恢復穩定。
不容否認,事件發生當下,市場流動性確實出現緊張,同業拆借變得更爲小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統計指出,城市商業銀行的同業拆借規模,在包商銀行接管事件發生前,每月都在4兆人民幣以上(2019年1-5月),6月最新數據出爐,一下就掉到只剩3兆人民幣,相較前月減幅將近5成,顯示這些中等規模的城商行,多少還是擔憂可能衍生金融風險。不過,若從整體社會融資規模來看,根據人民銀行統計,最新公佈的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3兆人民幣,遠優於預期,也較前月增加8554億人民幣,似乎並未受到這起事件太大的影響。
綜合上述兩個數據看起來,包商銀行接管事件僅引起局部、片面的衝擊,而非全面性的金融事件。這或許可歸因於人行及銀保監會等監管單局快速且有效的行動,讓這起事件的漣漪效應沒有繼續擴大。這在過去,其實都早有先例。例如2010年全球都在瘋狂討論影子銀行時,大陸也於2011年發生鬧得滿城風雨的溫州民間借貸事件,當時幾乎所有外媒都一面倒認爲,大陸即將發生嚴重金融風暴,但最後在人行領頭的9個部會積極介入下,快速果斷地制訂發佈《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並藉此加速倒逼金融改革與市場開放,讓一場可能撼動金融市場的風暴,消弭於無形。
自2001年加入WTO承諾開放金融市場以來,大陸金融市場發展飛快,對實體經濟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實體經濟的快速成長,也帶動金融市場的活絡。兩者相輔相成,互爲表裡。然而,近來在內部供給側改革與外部經貿壓力下,經濟面臨龐大的下行風險,連帶金融市場也迎來一股逆風,呆帳問題逐漸浮上臺面。特別是大陸資本市場發展不若銀行體系發達,使得融資結構過於傾斜,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籌資只能高度依賴銀行體系的間接金融管道,無形中也讓銀行經營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包商銀行接管事件到近日傳出的遼寧錦州銀行資金危機,儘管出事原因不盡相同,但顯然都與銀行體質轉差脫離不了干係。根據2018年銀監會年報,目前大陸銀行體系結構,雖仍以國有商業銀行與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爲主(2017年以總資產計算的市佔率合計高達55%),但這些年來隨着政策轉變,大陸政府積極鼓勵城商行新設與農村信合社轉型,以服務廣大的小微企業。10年來城商行加農商行(農村商業銀行)家數暴增9倍,從2007年141家快速成長到2017年1396家。野蠻生長下,這些地方性商業銀行自然良莠不齊,加上監管難以到位、法制無法落實,金融亂象頻傳,當然也不意外。
目前由包商銀行接管事件而起的風波,短期看似已經平復,但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面對野蠻生長導致的長期結構性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因爲由結構性問題衍生的金融市場亂象,不只會削弱監管機構對金融體系的監管能力,也可能隨之形成龐大的金融系統風險。對於正在積極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陸政府來說,儘管有着多次成功應對金融風暴的經驗,但也絕不樂見金融亂象頻頻發生。日前人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就表示,要修正當前的融資結構問題,就必須運用改革方式推動金融體系結構優化,同時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加速金融改革將是大陸優化融資結構的重要工作項目,只有改革還是不夠,搭配金融市場開放才能事半功倍。最近人行公佈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徹底落實習近平去年在博鰲論壇的金融開放宣示,就是想要藉由全面放寬外資准入、持股限制與業務經營範圍,加快促進大陸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
相較於大陸金融體系的野蠻生長,外資金融機構的先進經營與管理技術,還是具有一定的學習與參考價值。外國月亮不見得比較圓,但沒有外國月亮的對比,勢必得花更多時間摸索。改革與開放同步並進的大陸,無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