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極寒天氣或“禍起”北極變暖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道 據路透社12月20日報道,一股刺骨的冷空氣橫掃中國並改寫了冬季低溫紀錄,其起因可能位於更北的地方——通常會阻擋來自北極強風的氣流構成的屏障可能被削弱了。

隨着強風導致中國當局發佈最高級別的大風預警,一股寒潮12月13日經由新疆進入中國境內。它迅速向東移動,令中國首都北京陷入天寒地凍的狀態,並在短短几天內跨過長江,讓遠在南方的廣東等地也罕見地下起了雪。

寒冬在中國很常見。但是,氣溫的顯著下降和當前寒潮的持續時間都表明,在北極周圍移動的環形冷空氣帶——極地渦旋——可能發生了外泄。極地渦旋通常緊緊包圍着北極,令北極空氣無法入侵低緯度地區。

近年來,氣象學家將北美地區週期性出現的嚴寒天氣歸咎於極地渦旋的扭曲。極地渦旋在最高達5萬米的地方以高鐵般的速度從西向東移動。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氣候學家孫劭說:“過去30年來,北極圈是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這也被稱爲‘北極放大’現象。”

他說:“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的極地渦旋減弱,進而使渦旋內的冷空氣更容易向南移動,導致了寒潮事件的發生。”

極地渦旋減弱是否正變得越來越常見,以及全球變暖對該現象發生頻率產生了何種直接影響,仍讓人們爭論不休。但研究人員說,全球變暖導致了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包括冬季罕見的寒潮。

孫劭說,嚴重的寒潮與全球變暖並不矛盾,而是表明氣候系統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基於地區平均水平或月均水平所做的氣候預測也不再準確。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0年以來,北極海冰面積持續縮小,北極地區氣溫上升速度至少是全球氣溫上升速度的兩倍,甚至可能更快。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說,截至2023年9月的一年是自1900年有記錄以來北極地區氣溫第六高的一年。

在俄羅斯諾里爾斯克,本週的氣溫將在零下19攝氏度至零下10攝氏度之間徘徊,高於一週前的零下39攝氏度至零下20攝氏度。

諾里爾斯克的氣溫升高與中國北方的低溫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山西省大同市,週三的氣溫低至零下33.2攝氏度。在鄰近的河北省,保定市的氣溫降至零下23.3攝氏度,創下了這座工業城市的低溫新紀錄。

在山西省省會太原市,現年27歲的袁夢(音)說:“早上開車上班時,我感覺抓着方向盤就像抓着大冰柱。”

韓國氣象局官員禹鎮奎(音)告誡說,天氣變冷的原因是否是氣候變化導致極地渦旋減弱,這仍然“很難說”。

中國的氣象預報稱,異常寒冷的天氣在北方可能在12月22日前後結束,在中東部地區或在12月23日結束,12月底全國氣溫將升至比較正常的水平。

厄爾尼諾現象令中國冬季天氣預報活動變得複雜起來。

孫劭說,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中國冬季氣溫升高。

但他指出,整個冬季全國平均氣溫的變化可能無法準確反映極端事件的強度,甚至可能掩蓋季節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