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投入志工「當成事業在做」 照顧視障朋友不喊苦:獲得最多的是自己
毅然決然退下職場,至今是她仍不後悔的決定。 圖/王致尹攝影
正處在人生的事業巔峰,李芳蘭毅然決然從職場退下。
閒不下來的她,當志工做上癮。她服務視障朋友、作教具、教職業重建,賦予人生另一個意義。
不到50歲還是壯年時期,正值事業的頂峰,李芳蘭卻選擇急流勇退,開始做她想做的事情。別人退休後去遊山玩水,她的第一件事情是當志工。
翻開李芳蘭的資歷洋洋灑灑,早期在金融圈服務,卻在職場上來個人生大轉彎,出國研習資訊工程,20年的時間都在做軟體電腦工程師。返臺定居後,又轉戰有線電視業,當起了人資主管。
「每天都超時工作,釋放壓力的方法就是購物,彌補心靈空缺。」
「買完精品後,換來短暫的快樂,卻不是真正的需要。」李芳蘭回憶當時的生活被工作填滿,沒日沒夜的工時,隨時處在備戰狀態,埋下她日後提早退休的伏筆。
過着光鮮亮麗的日子,李芳蘭卻一點也不眷戀。近50歲之際,她拋下一切,提早退休。
過去,總想要付出,卻沒有餘力;如今,她時間多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當志工。
李芳蘭的志工足跡遍佈南部。 圖/王致尹攝影
2013年她參加伊甸的「志工心旅行」活動,放任自己到臺東大武鄉一週,走入偏鄉關心學童。
到了當地,瞭解原住民學童多半來自隔代教養、家庭功能不彰(如:酗酒、新住民媽媽離家出走等),當課業乏人督促,學習成績低落,「他們資質不差,只是沒有師資罷了。」
李芳蘭在課輔班教功課,國英數都難不倒她,「國小課本不難,都還能應付。」有了這次經驗,她將行腳踏入屏東恆春、臺南後壁的課輔班,投注於教學工作,心靈獲得滿滿的能量。
結束志工心旅行,她開始找下一個服務的機會。
上班途中,她總會遇到一位年輕的視障朋友要去搭乘捷運,她主動扶持,開始關心視障朋友。當時靈光一閃,劉俠的伊甸基金會浮現腦海,於是她找到視障發展處的行政志工機會,再度付出己力。
接觸視障生活重建服務,令她大開眼界。
先天或中途失明者,既要學習定向訓練、語音手機,就連原本具備的生活技能,在失去視力之後一切重頭來過。「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李芳蘭說,一般人的生活大小事情,幾乎都要用到視力輔助,一瞬間要適應黑暗世界,走出心境的確很難辦到。
像她就在職訓班遇到一位學員因車禍而造成視障,他高中時期不僅是運動健將,也很有藝術天分,現在完全沒辦法做了。講起這一段事蹟,李芳蘭特別揪心,不禁問:「上帝究竟在他身上有什麼計劃?」
爲了幫助視障者能重返社會找到工作,李芳蘭運用過往的實務經驗,教他們行政工作與時間管理課程,幫助他們對職場有一定的認識。
在做志工中,令她學習到很多知識。 圖/王致尹攝影
涉入越深,越瞭解視障朋友。她發現原來造成視障的原因很多,包括:車禍,意外,青光眼,糖尿病等等,這是她過去不曾知道的知識。
爲了促進視障朋友的社交,她開始研發視障桌遊教具。她到文具店買材料,用小鑽石貼數量當骰子,利用魔鬼氈,卷線的觸覺提醒他們移動到不同的格數等,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沒想到動一下腦筋,也能做出好玩的東西。」李芳蘭和社工集思廣益,設計出多種遊戲,也製作出心得。
服務四年下來,李芳蘭早已成了中心的得力助手,連社工組長周玉玲對她都稱讚有加。當有人來諮詢,還以爲負責接待的她就是社工呢。去年她獲頒人間伊甸獎項,她受寵若驚的說:「好像得金馬獎的感覺。」
有些人當志工是玩票性質,李芳蘭卻把當志工當成事業來做,「上帝給我這個機會服務他人。」「與其說是付出,其實獲得最多的是自己。」李芳蘭在小處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志工這條路,她要長長久久的走下去。
去年她獲頒人間伊甸獎項,她受寵若驚的說:「好像得金馬獎的感覺。」 圖/王致尹攝影
本文轉載自伊甸基金會《伊甸園電子報》,原文爲:不到50歲退休,樂當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