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金令”顯威力 今年11家險企股權遭轉讓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北京報道

2024年以來,險企股權變動頻繁,尤其是在今年6月份“退金令”出臺後,一個月內就有江泰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泰保險經紀”)、華泰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泰保險”)、北京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人壽”)等三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1家保險機構的股權先後被掛牌轉讓。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寧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一系列險企股權轉讓主要是因爲國企響應國資委“聚焦主責主業,嚴控非主業投資”的文件要求,保險並非它們的主營業務,按照要求,他們要逐步轉讓其所持機構股權。

險企股權轉讓頻頻無果

7月,中化資本有限公司兩次降價後,再次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有的江泰保險經紀1238.4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5.7619%),本次掛牌底價5040.30萬元。

同月,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華泰保險的66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0.1641%),轉讓底價爲7237.16萬元。

6月,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也再次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有的北京人壽4億股股份(佔總股本的13.986%),轉讓底價8.18億元。

同月,大家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被掛牌轉讓,轉讓方爲大家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家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5月,西安裕華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有的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13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0.3755%),轉讓底價爲2200萬元。

4月,中國華電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先後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各自掛牌轉讓所持有的永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6552.8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7.6%)。

同月,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英大長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0.87%股權,轉讓底價爲3554.1萬元。

此外,北京產權交易所還披露某人壽保險公司65%股權轉讓項目,共有4家匿名公司籌劃轉讓。

3月,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3702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6.1709%)。

1月份,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再次掛牌轉讓國任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0.499%股權,轉讓底價約1648.395萬元,較此前掛牌底價打了9折。該次掛牌結束後,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又在4月份於北京產權交易所重新掛牌準讓該部分股權。

同月,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再次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中煤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億股股份(佔總股本的8.2%),轉讓底價爲9155.232萬元,也較首次掛牌打了九折。

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也下調掛牌價至2.425041億元后再次北京產權交易所轉讓華泰保險220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0.5470%)0.547%股權。

但截至目前,上述保險機構股權均未找到接盤方。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保險機構股權轉讓的難點在於買賣雙方對標的股權的定價差異較大,特別是對牌照價值和未來行業景氣度的判斷不同。

寧威表示,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的股權因爲具有專屬經營的特性,並且涉及的金額通常較大,這導致它們在短時間內完成掛牌轉讓面臨挑戰。此外,險企在尋找投資者時,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夠與公司長期合作併爲公司發展帶來正面影響的投資者,而非那些僅爲了短期利益而投資,隨後迅速撤資的市場攪局者。

國資股東迴歸主業

記者注意到,近期股權轉讓方多爲險企的央、國企股東,其原因多爲優化業務結構與迴歸主業需要。

據瞭解,2020年出臺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就要求央企和國有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由此也拉開央、國企退出金融、地產等非主業、非優勢業務的序幕。

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對國有企業的非主業參股規定進行逐步細化,嚴控非主業投資。2023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國有企業參股管理暫行辦法》,該文件明確國有企業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符合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嚴控非主業投資。文件同時提出,除戰略性持有或培育期的參股股權外,國有企業應當退出5年以上未分紅、長期虧損、非持續經營的低效無效參股股權,退出與國有企業職責定位嚴重不符且不具備競爭優勢、風險較大、經營情況難以掌握的參股投資。

隨後,國務院進一步規範央、國企在金融領域的參股行爲。2023年11月,國資委黨委擴大會議強調,中央企業開展金融業務的目的是探索產融結合,實現以融促產,推進實業更好發展。國資央企要堅持迴歸本源、聚焦主業,着力嚴控增量,切實優化存量,立足發展與企業產業特點相符合、主業需求相配套的金融業務,提高爲主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業務佔比。

在今年6月份,政策進一步加碼,國資委開始嚴控央企涉足金融業務。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該會議認爲要深入貫徹落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從嚴控制增量,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該要求被市場稱爲“退金令”。

因此,對於近期保險機構股權被頻繁掛牌的原因,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保險機構股權被頻繁轉讓主要是受“限金令”的影響,其次是近年中小險企和保險經紀公司生存環境惡化,盈利能力下降。

股權轉讓一定程度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與國資紛紛清倉出售不同,外資則在中國保險市場掃貨。

6月24日,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新股增資方式引入安聯投資有限公司爲戰略投資人。

6月4日,前海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騰邦國際商業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10%股權由保德信國際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競得。

5月20日,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養老”)引入新股東,比利時富傑集團擬以10.75億元認購太平養老的增發股份,增資完成後,富傑集團將持有太平養老約10%股份,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將降至90%。

對於此次交易,富傑集團董事長巴特·德·斯梅特(Bart De Smet)表示,中國的養老金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養老金市場之一,增長潛力巨大。

5月11日,監管部門同意中國石油集團資本股份有限公司將持有的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51%的股權轉讓給忠利保險公司。轉讓後,忠利保險公司持股比例爲100%,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成爲外資獨資財產險公司。

還有前面提到的華泰保險,在成立之初,華泰保險有63家股東,“國”字頭的企業22家。但在經過一系列股權受讓後,外資“安達系”對華泰保險的持股比例進一步升至85.5319%,實現絕對控股。

爲什麼外資會熱衷中國保險市場?安聯集團發佈的《2024年安聯全球保險業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保險市場表現優異,總保費收入增長9.1%,達到6540億歐元,創下近幾年的最快增長。預計中國保險市場將繼續保持強勁發展,未來十年總保費將保持7.7%年均增長率,鞏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的地位。

但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年外資收購險企的意願有所下降,整體應該是退出大於收購,無論是人身險還是財產險,從市佔率到盈利能力,外資參與尚未形成氣候,還未充分與自身其他金融牌照能產生協同效應。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亦向記者表示,理論上來說,股東只是公司的投資者,其股權轉讓對公司本身並無實質性影響。但在實際中,保險公司的股東特別是大股東,常常會給保險公司帶來較多的業務資源。

對於險企股權轉讓對行業的影響,寧威表示,如果險企的股權轉讓是合理、合法、合規情況下進行的,那股權轉讓的頻率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它顯示出市場具有有效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允許資本根據市場條件和公司表現靈活地流動,這種流動性不僅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反映了行業的成熟度和市場的開放性。

但他也指出,頻繁的股權轉讓也會給監管機構帶來了更大的審覈壓力,監管機構需要仔細評估每一項股權轉讓,確保交易符合法律法規,以維護市場的公平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