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傳統戲曲守正創新(人文茶座)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王 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5日 第 06 版)

開票2分鐘售罄,越劇《新龍門客棧》自首演以來吸引全國各地觀衆慕名而來,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場景一次次上演。該劇在社交媒體的二次傳播,更是成功吸引了衆多年輕人。

傳統戲曲可以結合時代特點來創新。經過創新,傳統戲曲的“魂”不變,但魅力會更強。越劇《新龍門客棧》改編自1992年上映的同名電影。在保留電影版劇情的基礎上,越劇加入了當代人對於武俠故事中責任與膽識的思考,讓傳統戲曲和當下觀衆共鳴。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故事、蘊含文學意境的唱詞,加上旋律悠揚的音樂、製作精良的舞美,越劇《新龍門客棧》給觀衆提供了融合傳統和現代的戲曲體驗。

不斷守正創新,吸收各種其他表演藝術的手法手段,藉助新潮的傳播方式,推進傳統戲曲與時俱進,戲曲傳承發展留下的經驗,放在當下文藝創作環境中,仍具有借鑑意義。打破了傳統“臺上演、臺下看”的觀演模式,劇場被打造成一所“客棧”。觀衆就座於“客棧”內部,成爲整場演出的一部分。演員穿過觀衆席來到臺上表演,進場口、出場口都成爲表演的空間。作爲一場有130多個座位的演出,越劇《新龍門客棧》吸收小劇場演出的諸多形式,增加了演員和觀衆的互動環節,帶給觀衆更強的沉浸感。在傳播推廣中,該劇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直播等方式,引發社交媒體分享和討論,成功“破圈”。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當下,很多傳統戲曲面臨着後繼乏人的情況。面對社會和市場的發展、觀衆接受方式的變化,傳統戲曲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如何培養年輕戲曲工作者?如何吸引年輕觀衆?這些問題亟待解決。越劇《新龍門客棧》成功背後,離不開老一輩越劇演員對年輕演員的言傳身授。可以說,《新龍門客棧》的成功,也是戲曲人才培養的成功。這也啓示我們,要以作品立人,通過以老帶新,讓年輕演員積累更多的經驗,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輕的戲曲演員在面對名利時,保持着難得的定力和專注,對藝術有着執着的追求。儘管有許多活動的邀約,她們從不耽誤戲曲演員的本職工作。“我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我希望大家更多關注越劇。”年輕演員的謙虛,讓越劇這門戲曲藝術,一次次贏得大衆的關注。

越劇《新龍門客棧》、舞劇《只此青綠》等作品的走紅,打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流量轉化渠道。傳統戲劇在立足自身根本的同時,應當汲取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創新,探索更廣闊的外延,使原有的戲曲形式更生動、更豐富,更能表現新內容。希望有更多文藝工作者潛心研究文藝創作規律,深入解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時代同頻、直擊觀衆心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着中國人獨特的價值理念和審美趣味,經過時代之光的照射,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