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構建共生共贏汽車生態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831.6萬輛和8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7%和32.5%。新能源汽車產業企業如何提質升級?民營企業發展面臨哪些新機遇?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
記者:近年來,賽力斯深度參與產業鏈協同發展,主要考慮是什麼?民營企業間如何實現合作共贏?
張興海:2016年,賽力斯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我們發現首先要攻克的難關是創新技術,特別是突破性變革的技術。現在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特徵越來越明顯,但目前沒有一家企業能同時具備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方面的領先核心能力。只有開放合作、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用戶需求的優質產品。
賽力斯將開放合作作爲破題關鍵,既包括整車與整車的合作,也包括整車與產業鏈的合作,尤其是與電動化、智能化產業鏈的合作。2021年,我們與華爲開創了業務深度跨界融合的先河,雙方在覈心技術、產品及渠道方面進行合作,發揮長板效應形成技術新優勢。
通過合作,企業共享發展機遇,不僅企業間實現了多贏,也促進了產業間的良性互動。民營企業要想優勢互補,首先要志同道合,發揮各自所長形成疊加優勢,同時,要堅持長期主義、保持高度信任,才能在合作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實。
現在國家提倡國企民企合作、產學研合作,這對於民營企業成長髮展非常重要。在國企民企合作方面,20多年前,我們與東風公司合資合作,先行先試混合制經濟,從汽車零部件進入汽車整車領域,累計產銷超500萬輛。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我們與中汽研共建智能安全實驗室,與重慶大學、湖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進行關鍵技術合作,攜手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我相信,我們與生態夥伴能培育出更多創新技術,製造出更加優質的產品。我們將繼續構建以智能電動汽車爲核心的汽車生態體系,鞏固和擴大發展優勢。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作出部署,這給汽車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哪些啓示?
張興海:《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對於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企業要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賽力斯正着力探索與構建“汽車產業大腦”,提升智能製造水平,建成智慧工廠,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產品質量全生命週期管理,與鏈上企業共同提升技術和效率。我們將不斷加強企業間跨界深度合作,把更多頂尖技術適配到汽車產品上。
新能源汽車賽道到最後一定是技術創新的比拼。賽力斯成立38年來,從一根彈簧到一輛汽車,再到如今的智能電動汽車,不斷求生求變,始終堅持創新驅動。2023年公司研發投入44.38億元,佔營業收入12.38%,同比增長42.9%,通過持續研發形成的技術積累,構築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護城河”。
眼下,從外部環境看,民營企業科創環境不斷優化。從行業內部看,各大車企品牌聚焦“新四化”加大投入,爭先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進一步增強了賽力斯的創新動力,我們將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加大創新力度,爭取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
記者:當前有哪些看好的新機遇,民營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
張興海: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就解決市場準入等企業高度關注的問題作出部署,這鼓舞了民營企業戰勝困難、轉型升級的信心。對於有志於技術創新的製造型民企尤其“解渴”,有利於企業能大膽放開手腳提升技術、專注產品、辦好企業。
現在有一些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面臨困難,結合賽力斯的實踐,我建議,一是集中資源聚焦主業,堅持長期主義,以恆心辦恆業;二是把握數字化機遇,創新變革,塑造新優勢;三是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以人才力量推動企業發展。
中國汽車品牌正在不斷向上,在全球競爭中擁有了更大話語權。賽力斯的產品已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整車超過50萬臺,我們將持續深化全球合作,根據自身商業模式和各個國家、地區的市場特點,採取豐富多樣、雙向賦能的合作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經濟日報 曾詩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