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全面體檢”有新進展 如何爲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詳解

(原標題:土壤“全面體檢”有新進展 如何爲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詳解)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王晶)歷時三年的外採調查採樣任務已經如期完成,大家對“普查中取得的數據樣本會轉化爲哪些成果,發揮怎樣的作用”較爲關注。對此,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5日在農業農村部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作了詳細解答。

山東滕州啓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對土壤進行“全面體檢”

土壤“三普”如何助力農業發展?

記者從會上獲悉,2022年,土壤“三普”正式啓動。3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工作方案,加快普查進度,對約110億畝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驗,共採集樣點287.2萬個,採集樣品311萬份,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介紹,通過全國土壤“三普”,我國將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系列成果,以滿足不同層級、不同尺度的生產應用和土壤資源管理的需求。它們會形成包括數據、數字化圖件、文字、數據庫、樣本庫在內的五方面成果。“這些成果能夠客觀反映我們國家土壤資源的家底,也能真實準確掌握我們土壤質量的狀況、變化趨勢和突出的問題,也能提出改良治理、優化利用的科學對策。”張佳寶在會上說。

具體而言,在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人們可以利用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的成果,掌握不同區域耕地質量等級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影響耕地生產的主要障礙因子,提出有針對性的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措施,爲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等耕地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推動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在優化農用地佈局方面,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就是基於土壤的資源稟賦條件,客觀評價到底是種糧食還是發展林草業。這些結果可以幫助人們優化農用地的佈局和種植業的結構調整,提高水土光溫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這些成果也將爲鄉村振興助力。張佳寶舉例,人們所熟知的道地藥材以及地方名特優農業產品,它們所擁有的特質,正是得益於當地特定的水土條件。

“這類產品爲什麼會有這些風味,爲什麼它們有這樣的形狀,爲什麼它們的品質、營養價值更突出?”張佳寶說,在土壤普查過程中,工作人員會根據農產品的特質,普查這個地域的土壤特殊物理性狀、化學養分以及微生物的狀況,來弄清楚形成這些土特產品的特定地理環境因素和土壤條件,以便在將來的土特產佈局方面更好地發揮獨特的土壤資源優勢和作用。

在土壤“三普”前期試點期間,山西絳縣評價所形成的連翹、柴胡等適宜種植區,推動產業集聚與示範園區建設,助力特色農業發展與資源的整合。再比如,廣東高州、甘肅榆中等地,利用土特產區獨特的土壤、環境相關指標組合特徵數據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產品優勢區的佈局建議,推動了產業發展。

張佳寶說,未來在2025年數據和成果彙總的基礎上,工作人員還將進一步挖掘土壤普查成果,服務於農業生產實際。他同時提到,由於成果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特別是還有一些衍生性的成果,以及進一步推動土壤學科相關理論和技術發展的成果,還需要在後面的時間內進一步努力。

江蘇睢寧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助力鄉村振興

信息化工作平臺大幅提升土壤“三普”運行效能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表示,從普查理論和方法看,四十年來,世界和我國土壤學的發展爲本次土壤普查的科學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土壤分類系統朝定量化方向發展,土壤“三普”一方面繼承並完善了發生分類體系,同時也吸納系統分類成果。在成果製圖方面,土壤“三普”充分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土壤學的理論,支撐高精度成果圖的編制。

從土壤普查實踐看,在過去二十年裡,相關部門也開展過全國國土調查和一些土壤專題調查。土壤“三普”充分借鑑了這些調查的經驗做法,充分利用上述調查的成果,優化完善土壤“三普”的樣點佈設、指標化驗、成果編制等。

從普查技術看,這次普查的全過程、各環節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移動互聯、雲計算、智能終端、現代測試化驗、數字土壤製圖等技術,全面提升普查工作的協同性、高效性、可控性,做到全國一盤棋,實現查得準、查得快。

在外業調查採樣環節,設置了電子圍欄,到達佈設樣點位置100米半徑範圍內才能夠進行調查採樣,這樣“一點一座標”的方式確保樣點典型真實。吳文斌介紹,通過外業調查APP可實時填報上傳數據,後臺同步進行質控和審覈。

在樣品流轉和製備環節,採取“一碼一身份”的方式,每個樣品都有專門的編碼,分配不同的測試指標,流轉到不同實驗室,實現可追溯的全程數字化管理。樣品製備時可通過在線視頻隨機抽驗操作的規範性。

在內業測試化驗環節,廣泛採用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等現代監測儀器設備,實現了快速、批量檢測土壤有效態元素、微量元素等系列指標。

在成果編制環節,充分利用了現代數字土壤製圖技術。依託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衛星影像等數據源,採用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空間分析等方法,實現土壤類型和土壤屬性的快速高精度製圖。

“此外,土壤‘三普’還構建了運行高效的信息化工作平臺,包括一個面向國家、省、市、縣各級用戶的桌面端系統和外業調查、樣品流轉、質量控制、專家管理、土壤生物調查等五個移動端APP,所有普查數據在線實時傳輸。”吳文斌說,平臺實時調度工作進展,準確掌握各環節按規程規範要求落實情況,實現了“數據彙集一個庫、業務工作一張網、智慧調度一盤棋、分析展示一張圖、過程控制一體化”的數字化管理目標,大幅提升土壤“三普”運行效能和智能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