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新冠死亡人數嚴重失真 陸採不同定義有諸多政治考量

上海一處殯儀館內堆滿了黃色屍袋裝着的死者遺體,由於新冠死者突然暴增,殯儀館火葬時間據說已排到1、2個月後。(圖/路透)

隨着新冠疫情快速擴散,雖說無症狀與輕症佔大多數,但各地殯儀館火葬場爆滿的狀況讓許多人極爲關切與憂心。中共官方已確定要以「直接死亡原因」來定義新冠死亡人數,這種方式與全球新冠疫情3年來所使用的定義完全不同,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爲它妨礙了科學界對疫情真實狀況的瞭解。世衛組織可能不知道的是,這種計算方式對中國社會的安定團結與社會體制信心,有着外界所不瞭解的重大作用。

衆所周知,中國以外的地區定義新冠死亡的標準與北京定義不同,依據世衛組織的認定,是由新冠病毒感染後引發重症與死亡的,都列爲新冠死亡病例,而中國僅以新冠病毒感染者死於肺部衰竭才予以列入。對於Omicron這種大多數影響上呼吸道而極少攻擊肺部的病毒株來說,當然就會大幅降低新冠死亡數字,因爲絕大部份轉爲重症的病人都有長期的、慢性的基礎疾病,這些基礎疾病因新冠感染而加重,或是引發其他器官的系統性疾病。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死亡人數太多,家屬要找關係送紅包才能排得上隊進行火葬。 (圖/路透)

美國醫學院學會(AAMC)曾就如何計算新冠病患死亡發表一篇詳盡的報告,依據許多專家與專業醫學機構的建議及共識,認爲計算的標準應該是:「如果這個人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他是否仍然會在這個時候死亡?」

該報告指出,如果不論他有無感染新冠都會在這時死亡,就應判定爲非新冠病毒致死,英文的表述上使用「die with」;如果他不感染新冠,即便預期壽命所剩不多,也不會立即死去,而新冠感染明顯加速了他的死亡,而且是使他病情急轉直下的關鍵原因,如此就應判定爲新冠導致死亡,英文表述爲「die of」。對於死在醫療機構內的患者,依據這個來判斷是非常容易的,尤其在醫院內都是由專業醫師來判定死亡原因。

上述有關判定標準的報告發表時間是2021年2月,當時還沒有出現Omicron毒株,正是Delta在各地肆虐之際,問題可能還比較單純。但是到了Omicron出現後,醫學界發現它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極少侵襲肺部,而這也是它致死率較低的原因,諷刺的是,Omicron極少感染肺部也正是大陸搞了3年清零政策後突然開放的原因。即便如此,Omicron的致死率仍然要比先前的新冠原始毒株與其他變異毒株都要低很多。

許多新冠感染者轉爲重症後死亡,但幾乎都被列爲非新冠死亡病例,讓許多民衆極感無奈。(圖/路透)

美國疾控中心(CDC)也有爲新冠死亡訂立標準,它要求:「當死亡證明上將新冠病毒報告爲死因時,它會被編碼並計算爲因新冠病毒而死亡。如果新冠病毒沒有『導致』或『促成』死亡,則不應記錄在死亡證明上。」簡言之,新冠列爲死因,有「直接導致」與「間接促成」兩種。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有至少90%的新冠死亡病例,是「間接促成死亡」,因爲感染人數最多的Omicron,極少會侵襲肺部,因此患者死亡時也極少有肺衰竭現象。

北京這波疫情有大量的老年人死亡,許多人被迫用私家車自行載運親人遺體前往殯儀館排隊,有時得等上數天才能進入殯儀館。(圖/路透)

大陸的分析人士認爲,官方採用的死亡定義與國際通用的方式不同,目的是儘量壓低開放封控措施後的新冠死亡人數,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因爲如果對於Omicron低死亡率的特性感到樂觀的話,不至於採用這種與國際上完全不同的計算標準。或許官方已經預料到死亡人數可能很驚人,既然已到了封不住而不得不開放,時間上又來不及接種新的疫苗,壓低死亡率是避免全社會恐慌僅有的方法。

許多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很容易轉爲重症,大陸這波疫情也因此有很多老年人因而死亡。(圖/路透)

大陸在12月7日之前獨樹一格的嚴格清零政策期間,網上流傳一個多年前的笑話:一名男子開車上高速公路時因走錯方向而逆向行駛卻不自知,他的妻子在電視上看到有汽車在公路上逆向行駛的新聞,打電話給他希望他留意,結果她的丈夫接電話時氣急敗壞地說:「哪裡是一輛汽車逆行呀?我這裡所有的汽車都逆行了。」中國的清零政策走了3年,去年4月之後各種封控措施更加嚴厲,讓大陸民衆苦不堪言。接着在沒有充足準備的狀況下突然放開,又在死亡率計算上再次與國際逆向而行,去程在公路上逆向也就罷了,沒想到回程在公路又再次逆向行駛。

或許採用這種方式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大陸在新冠疫情上考慮的政治因素比較多一些:壓低了新冠死亡人數可以證明結束清零、開放封控措施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更低的新冠死亡率也能證明中國疫苗在預防重症與降低死亡率的能力甚至優於西方國家接種的mRNA疫苗;低死亡率也證明中國人民抗疫的決心與社會主義體制優勢超越西方國家。有這麼多無法替代的優點,誰說這樣的新冠死亡計算方式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