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限電危機伴隨產業轉型陣痛 陸強推減碳目標代價不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2日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以視頻發表講話,重申中國將全力以赴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並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圖/新華社)

近日大陸東北地區連續發佈限電通知,部份民生設施無預警斷電,引發民衆的關切與恐慌。然而限電政策並非最近纔開始,當中涉及氣候變遷政策、去產能、提高能源效率、疫情後經濟復甦與供應鏈失調等問題,電力在中國大陸來說是極爲複雜的經濟、能源市場管理與民生政策,這次導致東北嚴重限電,則是上述各個問題點的集中爆發。雖然未來中國減碳路途仍極艱辛,但也由於其強勢作爲,全球暖化問題總算出現令人樂觀的希望。

此次限電之所以受到議論,主要是無預警停掉了民生用電,除了造成民衆生活不便,諸如交通上紅綠燈無法運作、天氣轉冷無法使用供暖設備、民生用水中斷等等,還引發工業煤氣泄漏事故導致23人中毒。據當地官方發佈的訊息估計,這波限電措施可能要持續到明年,如此一來東北居民在嚴寒的冬天來臨後的取暖需求將極不樂觀。

大陸高耗能與高碳排的行業一般認爲是鋼鐵、鍊鋁等重工業,經過多年來去化過剩產能,現在仍面臨要達到聯合國的減碳承諾,當中還有不少困難。圖爲河北唐山的鋼鐵廠。(圖/新華社)

這次限電的直接原因是大陸官方下令要達到年度減碳目標,尤其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22日在聯合國發表演講時重申「雙碳」(2030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承諾,隔日東北與沿海省份就發佈了限電通知。其實早在習近平聯合國演說之前,「能耗雙控」政策就推行相當長一段時間,要求對高能耗產業、能源使用效率低的產業要進行去產能。

不過由於疫情關係,去年以來經濟復甦是優先政策,產業能耗率要求就讓位給經濟復甦。到今年9月才發現減碳進度落後過多,於是下一聲令下要求追趕減碳進度,9月初就陸續有江蘇、廣東、雲南、廣西、浙江等16省分進行嚴格的減碳措施,其中以煤發電是碳排的最大戶,首當其衝地遭到停產。《人民日報》微信官號俠客島則形容這像是「開學前狂補作業」,命下達後,有的省分「開二停二」,有的「開三停四」,都爲積極達成上頭交付的減碳任務。

多數人想到高耗能產業的印象是「老大粗黑」,包括煤炭、大型鋼鐵、大型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國有企業,解決這些傳統產業國企的問題,有着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考量,未來還多了一個減碳問題。(圖/中新社)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30年前廣東等沿海省分因經濟發展過快、電力生產趕不上需求後所出現的現象,當年是隻要由行政部門來掌控電力調配,就一定會出現地方官員藉機進行「權力尋租」的問題,企業爲了維持生產而向官員行賄以保證電力供應,幾乎成爲公開的秘密。這次各地加強執行限電措施,卻在實施近一個月時突然被迫對民生與共用設施無預警斷電,不得不讓人懷疑當中是否有什麼難以公開的內情。

其實從大陸開始對高能耗產業進行去產能政策以來,限電措施是每年都在進行,尤其是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更是如此,而東北因爲相對發展較慢,限電的情況並不嚴重,這次被迫臨時斷電的狀況實屬罕見。而相較於華北及南方,冬季嚴寒的東北地區更需要取暖用的民生用電,更需要及早儲備發電用煤,以免到時措手不及。

傳統高耗能產業的產能去化與轉型是極爲重要的工作,圖爲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排中)在山東考察濟南鋼鐵公司去產能的實施狀況。(圖/中新社)

今年以來爲了各地經濟復甦,對去產能與限制高能耗產業是比較放鬆,但這也導致各地對發電煤的需求大增。大陸是全球煤的第一大生產國與消耗國,約有93%是國產,因此價格也隨着需求而快速上揚,今年5月約500多元人民幣一噸,夏季漲到800多元人民幣,目前已漲到超過1400元人民幣。大陸的動力煤(發電用)是以市場價,有經常性的波動,但電價則是政府定價,煤價一旦上揚,高能耗產業存在的價值就更低了,雖明知如此,這些產能去化時也要考慮到過渡期的經濟與社會穩定,因此時機與政策執行力度的拿捏需要相當的耐心與技巧。

中國做爲全球最大的煤耗國與最大碳排放國,要達到承諾的減碳目標並不容易。而因爲大陸碳排放量大,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就不能沒有中國大陸的合作,這也是美國明知會遭到北京的冷落,仍硬着頭皮派出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前往大陸商討減碳問題的道理。未來在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的過程中,中國要達到「雙碳」與「能耗雙控」,還有很多辛苦的路要走。但至少有了習近平的承諾與強勢作爲,全球氣候變遷保與對抗暖化運動就能出現較爲樂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