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北約挑戰俄羅斯卻不正面對抗中國 可能是時機未到

美國在印太地區擴大軍事聯盟來圍堵中國,許多西方分析人士認爲這是因爲美國不敢直接與中國對抗。(圖/Shutterstock)

最近美國媒體與智庫對於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提出質疑,認爲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有膽量挑戰擁有更多核武器的俄羅斯,卻不敢與中國撕破臉,令人難以理解。有一種較普遍的看法是,美國經過與前蘇聯的冷戰之後,對俄羅斯的情況摸得比較清楚,但是對於中國的政治運作仍難以掌握,只能謹慎地對中國進行戰略包圍,最終還是希望用經濟等較和緩的路徑而非戰爭來降服這頭前所未見的巨獸。

「北約有膽量挑戰俄羅斯,卻不願意和中國撕破臉」,這個問題出自於美國知名的網路問答平臺Quora,問題被提出主要還是起因於俄烏戰爭中的中國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公開表態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上不封頂」,但因爲不想遭到美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只能以較爲隱密的方式支持俄羅斯。美國也不想用戰爭來解決與中國之間的分歧,華盛頓認爲面對這個強大的對手最安全有效的方式是進行戰略包圍。

美國拜登政府的策略非常明顯,它不斷地擴大北約組織的影響力與成員,以所謂「印太戰略」拉攏亞洲的盟友來圍堵中國。(圖/美聯社)

美國的策略非常明顯,它不斷地擴大北約組織的影響力與成員,以所謂的「印太戰略」拉攏亞洲的盟友,外界更傳出各種「亞洲版北約」、「印太小北約」等說法。北京早已感受到華盛頓正在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因此必須拉緊其他的盟友。很顯然地,從歐巴馬任期內美國開始其「重返亞洲」政策以來,美國已經認定快速茁壯的中國已經是美國的「系統性挑戰」,如果北京停止在烏克蘭戰爭中支持俄羅斯,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國家仍不會改變對中國的看法,這在北約峰會公報中有極爲明確而詳盡的陳述。

也因此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了美英澳三國聯盟(AUKUS),在加強與印太盟友的對話與合作,西方分析人士也觀察到有所謂的IP-4印太四國(Indo Pacific-4),即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參與了北約峰會,甚至還以印太戰略來拉攏中國的宿敵印度,這種態勢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系統性的全面包圍策略。

曾出任第12任(2009~2014)北約秘書長的丹麥前總理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s Fogh Rasmussen)在接受電視採訪時,毫不避諱地的說出美國將北約擴大到亞洲來約束中國的目的:「目前北約的目標是先搞垮俄羅斯,對付中國是第2步」。西方分析人士說,這是目前北約國家絕大多數高層的想法,他們不是不願意挑戰中國,只是單純地覺得「目前挑戰中國,時機並不合適」。

曾出任北約秘書長的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毫不避諱地的說,北約擴大到亞洲來約束中國的目的是「先搞垮俄羅斯,對付中國是第2步」。(圖/路透)

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也相信,如果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爆發一場規模龐大的戰爭,將對全球經濟與西方國家的利益造成毀滅性打擊。歐盟在其2021年印太合作戰略也明確指出,南海的和平與臺海安全對歐洲安全與繁榮有直接影響。2022年北約還通過一份核心戰略文件,將「安全合作」與「威懾與防禦」、「危機預防與管理」一起列爲「三大核心任務」之一。

爲此,北約不僅邀請印太地區夥伴參加了北約峰會,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會議也全部出席。此後AUKUS進行核潛艇合作,法德英等歐洲國家與印度、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印太國家也建立武器貿易等安全上的緊密關係。還有英國與日本駐軍協定、法國和義大利派遣艦艇通過臺灣海峽、韓國向波蘭出售武器,以及英、日、義3國的戰機合作計劃等等。

在AUKUS進行核潛艇合作後,法德英等歐洲國家與印度、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印太國家也建立武器貿易等安全上的緊密關係。(圖/路透)

這些北約國家讓與印太國家的合作有理由讓中國感到不安,但中國龐大的經濟實力讓這些國家不會直接捲入與中國的對抗。雖然美國有明確的對抗北京的目標,但許多歐洲主要國家並不想與中國鬧得太僵,例如法國否決了在東京設立北約聯絡處的提議,德國內部也正在爲如何應對中國進行激烈的辯論,像匈牙利等其他北約小國則持續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因此,大部份歐洲國家對印太版北約只會有些象徵性的支持動作,例如航行自由。

日本漣號驅逐艦25日首次穿越臺灣海峽,同時有紐西蘭與澳大利亞軍艦協同航行,這種臺海與南海自由航行政策已成北約印太盟友的象徵。(圖/日本海上自衛隊)

總之,美國向亞洲擴張北約勢力是政治上的佈局,規模與聲勢極大,但是對中國產生的實質壓力仍有限,中國很容易運用其經濟力量化解與亞洲國家之間的隔閡,當然這必須要保持在印太地區不爆發軍事衝突與磨擦。一旦在南海或臺海爆發戰爭,不僅所有與印太國家合作的努力付之一炬,也正好掉入部份西方國家好戰政治人物的陷阱,屆時就會像歷史的教訓一樣,成爲一場無人獲勝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