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千萬不要這樣寫作文,不是“正能量”了就一定能得高分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四十八期(總第818期)
最近年級統練,寫了這樣一篇作文。
這本是北京市2018年的中考作文題,只是當年在“任選一處古蹟”之後,還有一個括號,標註了“圓明園除外”,因爲當年考題的基礎運用部分閱讀材料是有關圓明園的,爲了避免有些考生照搬這些材料,就標註了個“圓明園除外”。
這次沒有標註“圓明園除外”,於是,就有很多同學在橫線處填寫了“圓明園”,整個作文題目就變成了“圓明園,讓我心生敬意”,從題目上來看,沒什麼問題,畢竟圓明園也是著名古蹟之一,但一看具體的文章,則寫得遠不是那麼回事兒,甚至讓人不堪卒讀。
絕大多數的寫法都是這樣的:先寥寥幾句,寫去了圓明園,看到了那裡有什麼,然後就開始大篇幅敘寫悲慘歷史,寫圓明園怎麼被外國侵略者連搶帶砸,縱火焚燒,付之一炬,最終這東方的藝術奇蹟,亞洲文明的剪影只剩下斷壁殘垣,寫得那叫一個聲淚俱下。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同學搞不清這個事兒是誰幹的,張冠李戴,一股腦兒把這些罪行都扣在了八國聯軍頭上。一番痛心疾首之後,最後就要寫歷史不能忘記,吾輩青年當自強,要努力學習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最後的最後,還不忘扣題,圓明園讓我心生敬意。
是因爲圓明園的情況特殊,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太深入人心,抑或是歷史書上的記錄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於是學生才這樣寫嗎?看看寫其他的古蹟或者文物的文章怎麼樣呢?
也有很多是同一套路,還沒好好寫這個古蹟或文物怎麼怎麼好,就文筆一轉,大篇幅敘述描寫這些古蹟文物如何遭到侵略者的破壞或者被搶掠到國外。這時,罪魁禍首八國聯軍又露面了,然後就又是一番痛心疾首,又開始說吾輩青年當自強,要努力學習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最後的最後,依然不忘扣題,某某文物或者某某古蹟讓我心生敬意。
讀這些文章,讓我想起來相聲中的一個段子。逗哏問:“貴庚啊?”捧哏答:“早上吃的炸醬麪。”整個一個八竿子打不着,風馬牛不相及。
回到這道作文題,審題之後,基本思路不應該是把寫作重點放在爲什麼那個古蹟那個文物讓我心生敬意嗎?而之所以能讓人心生敬意,一定是在某些方面遙遙領先或者是體現民族精神之類,於是才讓人心生敬意吧?
“因爲這個古蹟或者文物被侵略者燒殺搶掠,於是就心生敬意”。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是不是隨便一處建築,隨便一個物件,被侵略者破壞了,都能讓我們對其心生敬意呢?顯然這樣的邏輯完全講不通。
但明明講不通的邏輯,爲什麼卻偏偏在學生那裡大行其道呢?以我近些年的觀察,在應試作文這方面,會發現有越來越多學生趨向於選擇“高大上”的材料,越來越把思想積極向上突出出來,越來越要重視語言表達的所謂“衝擊力”。於是,就有了各種“正能量”的材料累加,就有了各種華麗詞語堆砌。
應試作文的本質是限定性表達,要言之有物,要言之成理,要符合作文的種種限定,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不能一門心思以書寫正能量取勝,更不要誤以爲只要“正能量”了就一定能得高分。還要學會“好好說人話”,說樸實有味的話,而不要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表達。
“南轅北轍”作爲一則寓言故事,其主人公總會被人無情地嘲笑。可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今天很多同學在作文中的種種做法,難道不就是現代版的南轅北轍嗎?何以會如此呢?我以爲從根本上來說,無非是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在作怪罷了。
我的視頻號,最近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
今天618了,送一點兒福利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