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加69只新公募,華夏基金上半年攬獲10.62億元淨利潤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作爲全市場第一大被動指數型基金的供應商,華夏基金的管理規模連續3年在大熊市的情況下實現逆襲,但其半年報數據仍然出現了營收淨利雙降的現象。

8月6日,中信證券(600030.SH)披露了旗下子公司華夏基金未經審計的上半年業績。

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華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較去年同期上漲近20%。然而,同期它的營收淨利卻雙雙下降逾1%。

雙降

中信證券發佈的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華夏基金總資產188.38億元,這一數據較2023年同期的171.88億元上漲9.60%。

截至2024年6月30日,華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爲21584.89億元,這一數據較2023年同期的18016.65億元上漲19.81%。

華夏基金屬於頭部基金公司。Wind數據顯示,從今年二季度末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來看,華夏基金旗下的公募基金規模15085.42億元,非貨幣基金規模9520.58億元,均在行業排名第二。同期有公募基金449只,較去年同期增加69只。

然而,儘管華夏基金規模上漲近20%,但華夏基金公司的營收利潤卻雙降逾1%。

公告顯示,華夏基金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6.69億元,淨利潤10.62億元,綜合收益總額10.69億元。

總體來看,華夏基金2024上半年營收同比減少0.42億元,下降1.13%;淨利潤同比減少0.13億元,降幅1.21%。

如果考慮到中信證券此前披露數據,2024年1–3月, 華夏基金實現淨利潤5.18億元,上半年淨利潤10.62億元。簡單計算二季度淨利潤爲5.44億元,環比增長0.26億元,上漲5.02%。

中信證券2023年年報指出,2023年,華夏基金產品成立數量仍保持行業領先,權益基金中期投資業績排名行業前列,社保投資業績出色,ETF規模和增量保持行業領先,貨幣基金規模實現較快增長,積極推進養老三大支柱業務,引領消費類REITs業務發展,正式獲批股權投資子公司牌照,應用多項領先技術,高效賦能業務發展,不斷強化團隊建設,資產管理規模進一步提升。

原因

基金行業整體降費,導致基金公司收入有所下降。

相比去年同期,華夏基金非貨幣型基金管理規模從8123.02億元增長到10100.17億元,其中增長大部分來自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卻逆勢縮減。

“債券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的收入比偏股混合型基金更低,所以華夏基金的這種產品結構導致收入下降。”王禕說。

簡單來說,華夏基金上半年基金規模增加的是對基金公司來說收益率較低的“被動指數基金+債券基金”,減少的卻是對基金公司來說收益率較高的混合型基金。

而上半年華夏基金淨利潤的下降則與營銷費用有關。

上述公募人士說,“不是說基金管理規模上去了基金公司的營收利潤一定漲,因爲成本太高了,特別是其中的營銷費用。今年嚴監管下券商的一些玩法不能做了,這導致ETF的營銷成本上升,而未來ETF營銷成本可能還會變得更高。估計以後ETF只能是大公司的燒錢遊戲,小公司沒法玩,也很難有基金公司再進入。”

基金行業競爭加劇,管理費用和營銷費用的增長也對基金公司利潤造成拖累。

公募管理規模節節攀升,由年初的27.27萬億元,增長至上半年末的30.71萬億元,增長3.44萬億元,增幅12.61%。

基金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市場環境、基金管理規模變動、投資業績、費用控制等。不同的基金公司有不同的業務結構和市場定位,其營收和淨利潤的波動情況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