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團老鳥 教你朝聖音樂節

吳姓工程師認爲相機是聽團最重要的標配。(林欣儀攝)

陳小姐聽團必備「漁夫帽」。(林欣儀攝)

林小姐聽團標配是「毛巾」,既可遮陽、擦汗、應援又可以當紀念品。(讀者提供)

聽團人數越來越多,什麼樣的音樂節最吸引人?聽團仔們通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享受音樂節呢?本報於春浪音樂節上採訪三位聽團朋友,透過他們更瞭解音樂節的魅力之處。

26歲 吳姓工程師/聽團資歷一年的他,若去環境較爲貼近大自然的音樂節,會帶着野餐墊、露營椅在舞臺附近坐着,「會觀察一下今天的狀況,再決定要不要去衝撞。」近期越來越多樣的音樂節,「聽團應該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除了衝撞之外能夠提供更多元享受音樂方式的音樂節,會更吸引我」,在他參加的音樂節當中,他最喜歡的是「蚵寮漁村小搖滾」,該音樂活動場域選擇在地漁村,參與的民衆除了可以前進舞臺前方搖滾區外,也可以至附近魚市場享用美食、邊看海邊聽音樂。

32歲 陳小姐/從覺醒音樂祭聽起的她,大學時期熱愛金屬團,也曾熱衷於「衝撞」,不過她自嘲「我已經過了會想衝撞的年紀」。現在音樂節對她而言彷彿就是同學會、圍爐般的存在,「現在參加音樂節,當然音樂很重要,但更多的是和這些聽團的朋友相處的時光。」因此她較常參與結合露營、大自然活動的音樂節。

23歲 林小姐/高中時期以「這位太太」、「那我懂你意思了」開始漸漸進入獨立樂團圈的她,開始聽現場是因爲從主管那邊得到公關票而起,再加上週邊剛好有聽團的朋友因此越陷越深,她表示自己雖然聽團資歷不深,但也投入不少精神、金錢在這邊,不過她也透露已有一點點聽團疲乏,她表示雖然近期有很多音樂節,但不少音樂節邀請的人、呈現的氛圍都十分相似,「我很喜歡比較獨特的舞臺,像『拍謝少年』之前在中港轉運站那場,我就很喜歡。」